
在广州车展的舞台上,小米汽车正式推出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Xiaomi HAD增强版,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小米创始人雷军随后通过社交平台详细解读技术升级亮点,同时反复强调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提醒用户始终保持驾驶专注度。
该系统在纵向控制层面实现显著优化,通过智能算法提升加减速平顺性。当遭遇旁车加塞时,系统可提前0.8秒预判并启动减速程序,在确保安全距离后自动恢复跟车速度。横向控制方面,变道决策速度提升40%,借道绕行成功率达92%,有效减少车辆犹豫现象。面对城市复杂路口场景,系统通过融合高精地图与实时导航数据,将路径选择准确率提升至98%,大幅降低驾驶者决策负担。

技术架构层面,增强版系统在原有千万级训练数据基础上,创新性引入强化学习框架与世界模型技术。这使得车辆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反应时间缩短至0.3秒以内,AEB主动刹车系统新增的紧急转向辅助功能,可在70km/h时速下实现有效避障。研发团队特别强调,所有安全功能均通过ISO 26262 ASIL-D级认证,符合行业最高安全标准。
针对市场质疑的研发进度问题,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发布会上展示技术布局:2025年AI研发投入超70亿元,智能驾驶团队规模突破1800人,其中博士占比6%,在北京、上海、武汉设立三大研发中心。团队采用"数据闭环+仿真测试"双轮驱动模式,日均处理驾驶数据达1.2PB,仿真测试里程突破5亿公里。
行业数据印证市场潜力,IDC报告显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从2021年的1370万辆增至2025年的249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16.1%。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9年产业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技术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上海悦充网络科技CEO李志财指出,当前行业已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应用,智能驾驶渗透率预计在2026年突破40%。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同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战略,其V2X通信模块已实现与20个城市的智慧交通系统互联。这种技术协同不仅提升单车智能水平,更为未来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形成"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双重技术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