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登陆到建造:中国月壤砖开启月球可持续居住新篇章

   时间:2025-11-28 03:08:5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神舟二十一号返回舱划破大气层,带着灼热尾焰稳稳降落时,一个装载着特殊货物的密封舱引起了全球航天界的关注——首批完成太空暴露实验的“月壤砖”正式回归地球。这些每块仅重十几克的微型建材,不仅承载着中国航天工程从“登陆”到“建造”的战略跨越,更标志着人类月球原位建造技术迈入全新阶段。

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取出这些经历极端环境考验的样本。显微镜下,这些采用榫卯结构设计的砖块呈现出精密的几何纹理,其密度与普通砖块相当,抗压强度却达到地球红砖的三倍以上,每平方厘米可承受超过一吨的垂直压力。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特殊烧结工艺,这些砖块既能承受月昼180℃的高温炙烤,也能在月夜-190℃的极寒中保持结构稳定,完美适应月球昼夜360℃的剧烈温差。

实验团队负责人透露,这批样本分为柱状与片状两种形态:柱状砖用于模拟月球重力环境下的力学测试,片状砖则专注于热辐射与宇宙射线防护研究。通过调整烧结温度与月壤配比,科研人员构建了包含27种不同工艺参数的数据矩阵,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在空间站暴露实验期间,这些砖块还经历了模拟月震的机械振动测试,验证了其抗震性能。

突破性进展背后,是颠覆性的技术路径创新。科研团队利用太阳光模拟器,将月球表面光照强度提升至地球的3000倍,使松散月壤在瞬间熔融成岩浆流,再通过定向冷却技术形成基础砖坯。更先进的3D打印系统则能直接将熔融月壤塑造成10×10×5厘米的标准构件,其强度足以支撑月球科研站的框架结构。这种“熔铸-打印”一体化工艺,彻底摆脱了对地球建材的依赖。

战略价值远超技术本身。据测算,从地球运输每吨建材的成本高达200万美元,而月壤原位制造不仅将成本降低两个数量级,更使建设周期缩短70%。中国航天工程办公室披露,未来三年将通过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每年运送新批次实验砖进入太空,逐步建立涵盖力学、热学、辐射防护的完整性能数据库,最终形成全球首个月面建材技术标准体系。

在材料突破的同时,月球基地选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分析嫦娥系列探测器数据,科研团队锁定月球熔岩管作为理想栖息地。这些由远古火山活动形成的天然洞穴,顶部覆盖着数十米厚的月壤层,不仅能有效屏蔽宇宙辐射,更将昼夜温差控制在50℃以内。更关键的是,部分熔岩管内探测到水冰存在的迹象,这意味着未来月球居民可直接就地获取饮用水、氧气和氢燃料。

这项系统工程的价值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欧洲航天局已与中国达成协议,共享月壤建材实验数据;阿联酋宣布投资参与月球3D打印技术研发;俄罗斯则提出联合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构想。当其他国家仍在争论“谁先登陆”时,中国已通过217项专利技术构建起完整的月球建造技术链,覆盖从月壤改性到智能施工的全流程。

在深圳国家超算中心,数字孪生系统正模拟着月球基地的建设全过程:机器人集群在熔岩管入口处铺设光伏阵列,自动导引车运输着新鲜出炉的月壤砖,六轴机械臂精准拼装着穹顶结构。这个场景所依赖的每项技术,都已通过空间站实验验证。正如项目首席科学家所言:“我们正在用地球上的智慧,书写月球上的建筑史。”

从嫦娥五号带回第一抔月壤,到如今月壤砖叩开建造之门,中国航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预计需要半个世纪的跨越。当这些承载着人类梦想的微型建材陈列在博物馆时,它们不仅是工程奇迹的见证,更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月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人类拓展生存边界的新边疆。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