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实现从“技术惊艳”到“价值落地”的跨越。何亚琼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止步于技术突破,更需结合用户需求洞察、市场趋势把握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真正服务于民的数字化产品。依托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多元应用场景,中国人工智能正通过“用户需求—智能设计—柔性生产—精准服务”的闭环体系,催生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家电领域,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智能生态系统已初见成效。例如,智能冰箱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食材存量,当鸡蛋耗尽时自动生成购物清单并推送提醒;空调系统则根据用户作息习惯自动调节温度,实现“无感化”服务。服装行业同样涌现出创新实践: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流行趋势、设计个性化款式,并结合柔性生产线实现“小单快反”模式,既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又降低库存压力。某品牌推出的智能定制服装服务,用户上传身材数据后,系统可在72小时内完成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
场景拓展方面,工信部正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生活领域渗透。在智能家居领域,智能单品正向全屋互联升级,形成沉浸式交互体验。以近期引发热议的AI眼镜为例,其第一视角拍摄功能解放双手,语音指令可实时调取导航、日程等信息,并通过镜片投影呈现;更通过学习用户习惯,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根据通勤路线推荐早餐店或调整音乐播放列表。这种“无感化”服务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边界。
健康养老领域成为另一重点突破方向。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老年用品”专项行动,康复辅具、健康监测设备、人形机器人等“AI智能体”正从单一功能向情感陪伴升级。某企业研发的护理机器人已具备跌倒预警、用药提醒功能,并能通过语音交互陪伴独居老人;另一款智能手环则通过分析睡眠数据,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这些创新产品标志着人工智能正从“机械辅助”向“温情服务”转型,为老龄化社会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