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赋能突破显示瓶颈!上海团队研发EyeReal开启裸眼3D新纪元

   时间:2025-11-28 06:53:0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显示技术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难以突破的物理限制:裸眼3D显示难以同时实现大尺寸和超宽连续视角。这一难题困扰着科研人员多年,成为制约裸眼3D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然而,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等机构宣布,成功研发出新一代裸眼3D显示系统——书生·瞳真EyeReal,一举攻克了这一技术瓶颈。

据了解,EyeReal系统通过AI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实时运算,能够精准地将有限的显示资源传递到观看者的双眼,从而实现了裸眼3D效果,并显著提升了观看体验。这项技术完全兼容消费级液晶面板,无需复杂的光学元件或特制硬件,在桌面级显示尺寸内首次实现了超过100度的超宽视场角,同时支持包含水平、垂直、径向、连续与焦点在内的全部视差类型实时三维显示。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刊发表了该成果相关论文,并评价其为“光学信息运用的全新范式”。

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中,对将数字世界三维化的探索从未停止。当前,虚拟现实(VR)技术虽然能够构建出立体视觉效果,但需要佩戴头显设备,给用户带来物理束缚。相比之下,裸眼3D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感知习惯,无需任何外接设备,仅通过双眼就能从屏幕中获得如同“真实窗口”般的沉浸式体验。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显示器必须重构物体的完整光场,即模拟其向所有方向发出的光线。但重构完整光场需要海量光信息支持,其规模堪比天文数字,而现代光学显示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却存在极大局限性。

在信息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传统技术陷入了两难境地。数字全息显示虽然能提供极高的视角和画质,但显示尺寸被压缩到极小,往往只有指甲盖大小;多视图自动立体显示虽然能实现大尺寸显示,但只能将有限的信息“被动广播”到空间中的预设方向。这些传统路线虽然不断优化,但只要遵循“被动光场调制”的路径,就无法突破物理定律的制约,导致显示尺寸和可视角度之间存在严重制约。

为了突破这一限制,上海AI实验室联合科研团队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与其被动浪费信息,不如用AI主动管理信息。EyeReal系统采用了“光场生成建模+神经网络解码”的融合技术路线,既遵循客观规律,又结合了人工智能的高效计算优势,实现了实时、高质量的三维图像重建。在光场生成建模阶段,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关键点信息定位观察者眼位,构建“人眼—光场”坐标系,在屏幕与观看者双眼之间建立精确的几何模型;在神经网络解码阶段,科研团队设计了专用的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CNN),能够在0.02秒内快速计算出如何通过多层液晶屏的像素排列组合,在空间中精准发射出仅针对当前观察者双眼位置的“最优光场”。

这一“最优光场”的筛选过程,若采用传统算法,计算量将呈指数级激增,面临技术困境。而AI凭借强大的非线性拟合与智能推理能力,成功将这一高复杂度计算过程提速至实时响应水平。AI算法不再仅仅是图像插值工具,而是成为光学显示系统的“智能大脑”,通过对光线传播路径的主动调度与精准把控,让每一份“信息预算”都实现效能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凭借AI强大的分层光场优化能力,EyeReal可以在人类双眼周围构建一个连续、真实的物理光场区域,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3D显示因瞳距失配而产生的眩晕不适感。

在物理显示端,EyeReal采用了结构极简的三层液晶显示器堆叠架构,整套硬件系统无需额外复杂光学器件,但其性能指标远超传统技术。该系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100度超宽视场角,观看者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自由移动;提供连续、全视差的3D体验,无论观看者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能看到正确的运动视差,并支持人眼自然聚焦反应;同时实现1920x1080的高分辨率,刷新率超过每秒50帧,画面流畅自然。

EyeReal的研发成功,首次证明了以计算为中心的方法可以克服显示领域长久以来的物理局限性,打破了大尺寸与宽视角“不可兼得”的局面。这一创新让低成本商品级硬件实现高保真裸眼3D体验成为现实,有望为虚拟现实、协作式3D设计、教育和文化娱乐等领域带来突破性变革。研发人员表示,当传统硬件升级触及性能天花板、物理资源难以突破时,引入AI技术不仅可以充分挖掘传统硬件系统中被忽视的潜力,还有可能有效攻克传统解析方法无法处理的复杂系统问题,为基础科研中“硬件瓶颈制约创新”的普遍难题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范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