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一场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实景验证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次活动聚焦消费文旅等高人流、需求多样的实地场景,在春熙路、武侯祠、宽窄巷子、东郊记忆、交子大道以及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六分局设立了六个验证点位。来自13家企业的21款具备技术代表性和场景适配性的机器人产品集体亮相,为成都的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交子大道,成都鸿德博宇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冰淇淋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这款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与高精度自动化技术,搭载了高精度机械臂,能够稳定复刻标准化的冰淇淋制作流程,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制作与售卖。公司总经理金继新介绍,该机器人适配景区、商圈、写字楼等多种线下场景,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同样在交子大道,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ROADBOT越凡路宝”室内外一体配送机器人也在进行实景配送验证。这款机器人采用了自研的类人感知算法导航系统,能够识别行人、移动障碍物等多种动态目标,实现自主避障与路径规划。在高人流量环境中,它能够无缝衔接室内外场景,完成高效配送任务。越凡创新市场总监刘翔表示,希望通过更多的真实场景测试,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六分局的车管大厅,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端侧AI人形机器人“通天晓”正在为市民提供语音咨询服务。这款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完全基于端侧AI技术的人形机器人,集计算、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于一体,重新定义了智能机器人在复杂场景的服务边界。公司机器人解决方案总监朱小晗介绍,通过前期第一批次的实景验证,他们对语音交互、动作控制、导航系统等功能进行了更新迭代,以更好地服务市民。
除了上述几款机器人,成都迪立科技有限公司的DILI-X智驾移动商业机器人、成都林炉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烧烤机器人、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咖啡机器人、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的AI糖画机器人以及四川意外科技有限公司的小喜财等新技术、新产品也悉数亮相。这些产品不仅展示了成都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成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更好地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专门设立了“场景应用推进处”。该部门以打造“场景应用之城”为目标,坚持“用户思维、问需于企”,构建了专班、专人、专档、专线以及经新场景管家的“四专一家”服务模式。通过统筹推进全市经新领域场景培育与推广应用,全力推动成都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芯华创新中心智能无人事业部负责人胡松表示,他们的人形机器人“小芯”通过第二批实景验证,已成功实现了自主路径规划、多目标接待、智能问答、展品讲解、人流疏导、儿童互动、应急提示等核心功能的迭代升级。目前,芯华创新中心正联合成都自然博物馆,共同编制人形机器人文旅场景应用解决方案,为行业数字化升级提供实践范本。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三批次实景验证活动更加注重细分场景验证攻关和企业与市场供需链接。一方面,通过帮助企业实现功能迭代,深化“需求牵引+技术准入+场景验证”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成果涌现和转化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提前征求企业和市场的供给需求,打造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推动产品由“单点验证”向“标杆打造”转变。
自今年6月开始,成都常态化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活动。前两批已组织16家企业28款前沿产品在天府广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文旅、消费、交通、巡逻等多个场景应用推广。在真实场景中,这些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推动了产业创新发展。成都星蓝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加泉分享道,他们利用POV视觉暂留技术原理研发的裸眼3D大型户外三防全息设备,通过前两批次的实景验证,根据用户反馈和文旅场景需求进行了研发升级,最大单体设备直径已突破4米,专为室外使用场景设计,核心技术全球领先。
近年来,成都聚焦人工智能三要素、四大品牌赛道、全场景应用、全要素生态,构建了“3+4+1+1”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数据显示,2025年1至9月,全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5%,5家企业入选全国百强,8家入选省级链主企业,实现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人工智能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