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汽车近期举办的财报会议上,公司首席执行官李想提出一个颇具前瞻性的观点:未来十年,具身智能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将是具备自动化与主动服务能力的汽车。这一论断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视角,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李想指出,当前汽车行业的产品定位存在明显局限。若将汽车单纯定义为"电动车",企业将陷入参数竞赛的恶性循环——续航里程、车身尺寸等指标的微小差异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而过度追求传感器精度、算力性能等配置,反而会推高制造成本,削弱产品竞争力。这种发展模式本质上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创造真正的用户价值。
当把汽车定位为"智能终端"时,行业又容易陷入功能移植的误区。许多企业试图将智能手机的应用生态、办公场景简单复制到车载系统中,但这种做法对用户实际生活方式的改变十分有限。李想认为,这种"为智能而智能"的开发思路,更多是企业自说自话的技术展示,而非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突破。
在李想的构想中,汽车的终极形态应当是"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体",即具备完整感知-决策-执行链条的汽车机器人。这种产品形态在科幻作品中早有呈现,《变形金刚》中的智能汽车、《霹雳游侠》中的AI座驾,都展现了汽车作为机器人核心载体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为汽车配备环境感知系统作为"感官",搭载人工智能模型作为"大脑",并通过高性能执行机构完成具体操作。
这种智能汽车将突破传统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能够主动理解用户需求的移动生活空间。它不仅能像专业司机一样完成自动驾驶任务,更能通过学习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用户靠近时自动解锁迎宾,在商场自动寻找充电车位,根据场景需求调节车内环境,甚至在行驶过程中扮演生活助手、教育伙伴或商务秘书的角色,提供堪比头等舱的尊享体验。
李想特别强调,真正的具身智能产品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从被动响应指令的初级机器,到能够自动执行任务的智能设备,最终进化为具备主动服务能力的机器人伙伴。汽车作为高频使用的日常工具,具有天然的场景优势——用户每天花费数小时在车内,这种高频接触使得智能能力能够自然融入生活流程,形成难以替代的使用黏性。
这位行业观察者直言,选择具身智能作为突破口,是当前汽车产业最具挑战性但也最有价值的战略方向。这条路径不仅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实现跨越,更需要重新定义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汽车企业而言,这既是颠覆传统竞争格局的历史机遇,也是考验技术整合能力的严峻挑战。能否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智能电动时代占据制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