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这颗曾被认为不具备大气放电条件的红色星球,如今被国际科学界揭开了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其表面及高空大气中存在稳定的放电现象。这一突破性发现由25国科学家组成的“火星大气与电离层联合探测团队”(MAIT)完成,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天文学》,彻底颠覆了人类对火星大气物理过程的传统认知。
自1976年美国“海盗号”探测器首次登陆火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火星因缺乏全球性磁场、大气密度仅为地球的1%,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难以形成类似地球的闪电或放电现象。然而,MAIT团队通过整合“火星快车号”(欧洲空间局)、“毅力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祝融号”(中国国家航天局)及“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跨平台数据,结合地面模拟实验,首次捕捉到了火星放电的直接证据。研究显示,火星放电现象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海拔50至80公里的中层大气以“微弱持续放电”为主,电场强度峰值约1至3千伏/米,每3小时发生一次;而火星表面尘埃风暴期间,风暴中心及边缘区域则会出现“脉冲式放电”,电场强度可达10至15千伏/米,强风暴期间每小时可观测到3至5次。
这一发现源于全球行星科学领域前所未有的深度协同。MAIT团队成立于2022年,由美国、欧洲、中国等12个国家的航天机构牵头,联合58所科研机构的300名科学家参与,研究经费达1.2亿美元。团队的核心任务是整合分散的探测数据——此前,单一探测器因观测范围或仪器精度限制,曾多次记录到疑似放电信号,但均因缺乏交叉验证而未能确认。例如,2018年“火星快车号”在南半球观测到异常电场波动,被归因于太阳风与大气相互作用;2021年“毅力号”在杰泽罗陨石坑遭遇尘埃风暴时记录到电压峰值,被认为可能是火星车表面静电积累;2022年“祝融号”在乌托邦平原观测到类似信号,中国科学家提出“火星尘埃静电放电”假说,但缺乏高空数据支持。MAIT团队成立后,通过标准化处理12类原始数据(包括电场强度、粒子浓度、尘埃密度等),并利用AI算法建立多维度关联模型,最终从2018至2024年的1.2万条观测数据中,锁定了放电现象与尘埃风暴、大气环流的强相关性。
为验证理论,团队在法国图卢兹太空中心的“火星环境模拟舱”中重建了火星大气环境(95%二氧化碳、0.01巴气压、零下60摄氏度平均温度),并模拟了尘埃颗粒碰撞过程。实验表明,当直径1至10微米的模拟尘埃颗粒以每秒50米的速度碰撞时,静电积累达到8千伏/米时即会引发脉冲式放电,其信号特征与探测器观测数据完全匹配。参与实验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勒梅尔指出:“实验证明,火星的稀薄大气与尘埃活动足以支撑放电现象,无需依赖地球那样的磁场或浓密大气。”
该研究一经发表,立即引发全球科学界震动。《自然・天文学》主编罗伯特・范德胡芬评价,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堪比1996年火星陨石中疑似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它不仅改写了火星科学的教科书,更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放电现象如何影响火星气候演化?是否可能为生命起源提供能量?对未来火星探测任务的安全设计有何启示?
截至目前,已有18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宣布启动应急研究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调整“毅力号”任务,增加对尘埃风暴区域的放电观测频率;欧洲空间局计划在2027年发射的“火星样本返回任务”中搭载专门探测仪器;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祝融号”将延长任务期,重点研究放电现象与地质环境的关联;俄罗斯航天集团则宣布,将在2030年发射的轨道器上搭载高分辨率电场探测仪,构建火星全球放电分布图。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剑桥大学等顶尖机构也纷纷成立专项研究组,从探测技术、生命起源、航天器防护等多角度展开攻关。
这一发现背后,是科学家对火星放电现象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盗号”探测器传回火星大气数据后,NASA科学家卡尔・萨根便提出“尘埃颗粒碰撞可能产生静电放电”的猜想,但因当时探测技术限制,这一理论长期停留在假设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探测器仪器精度提升(如“火星快车号”电场测量精度达0.1千伏/米)、观测窗口扩大(多探测器形成立体观测网络),以及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散的“碎片化数据”终于被拼凑成完整的证据链。2022年9月,火星南半球发生的一次强尘埃风暴成为关键转折点——“火星快车号”“毅力号”“祝融号”同时捕捉到“三重信号”:轨道器在中层大气观测到持续电场波动,火星车在地面记录到脉冲式放电,且环境参数(尘埃密度、温度骤降)与放电条件高度吻合。MAIT团队的中国科学家张剑锋表示:“这是首次在火星上观测到轨道器与火星车的信号联动,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