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理想汽车正以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开启一场从产品定义到技术架构,再到组织模式的全方位自我革新。这家以创新驱动的企业,正试图在AI时代重新定义汽车的角色,将其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升级为具身智能机器人。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在近期业绩会上抛出一个关键问题:"未来十年,我们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形态?"在他看来,若仅停留在"电动车"层面,企业将陷入参数比拼的恶性循环;若定位为"智能终端",又容易重复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理想汽车选择了一条更具前瞻性的道路——将汽车打造为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即具备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机器人。这种转变意味着汽车将不再是被动的交通工具,而是能够主动提供服务的智能伙伴,具备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充电等能力,甚至能扮演接送用户、照顾家人的角色。
要实现这一愿景,理想汽车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具身智能技术体系。这套系统涵盖感知、模型、操作系统、算力和本体五大核心模块,每个环节都需要深度自研和技术突破。在感知层面,理想研发的3D ViT技术模拟人眼工作原理,将有效感知距离扩展至300米以上;模型层面,自研的VLA模型配合M100芯片,使自动驾驶反应速度提升2-3倍;本体层面,通过线控体系优化,将感知到执行的响应时间从550毫秒缩短至350毫秒,显著降低事故风险。李想透露,若各环节协同优化,下一代自动驾驶性能有望提升5-10倍。
技术路径的革新必然要求组织架构的适配。理想汽车宣布,自今年四季度起,将从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转向创始人主导的创业公司模式。李想分析指出,职业经理人模式适用于行业周期稳定、企业地位稳固的阶段,而当前理想正面临技术路线转型和全球化扩张的双重挑战,更需要创业公司的灵活性和决策效率。这种转变体现在管理方式上:减少层级汇报,增加深度对话;聚焦用户价值创造,而非简单完成任务;持续提升运营效率,而非盲目扩张资源;精准识别关键问题,避免信息不对称。这种组织变革旨在让理想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重拾创业初期的敏锐洞察力和执行激情。
战略决心体现在资源投入上。理想汽车计划2025年研发投入达120亿元,其中AI领域占比超过一半。这种大规模投入正在重塑企业的技术基因。在具体实施层面,搭载自研M100芯片的控制器已进入大规模测试阶段,预计明年正式部署。配合自研的基础大模型、编译器和软件系统,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在性能和成本效益上将达到现有高端芯片的3倍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理想将具身智能的关键操作系统"星环OS"开源,与16家产业链伙伴共建生态系统,这种开放策略旨在加速行业协同创新,为具身智能发展奠定基础。
财务数据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坚实支撑。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理想汽车营收达274亿元,前三季度累计营收835亿元,持续领跑新势力阵营。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现金储备达989亿元,为长期技术投入和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充足弹药。这场从产品定义到技术架构,再到组织模式的全面进化,正在将理想汽车推向AI时代的新高度。在变革浪潮中,理想汽车的选择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模仿他人模式,而在于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节奏,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持续保持创业公司的创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