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老城区,胡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承载着居民们的日常生活记忆。然而,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原本宽敞的胡同逐渐被车辆占据,停车难、通行堵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北京市近年来持续推进胡同停车治理工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胡同重新焕发生机。

小欧是北京胡同停车治理的受益者之一。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他曾经每天都要在狭窄的胡同里展示“极限停车”技艺,车与墙之间的距离常常只有一张名片的厚度。然而,随着胡同停车治理的推进,小欧现在只需将车停在附近的立体停车场或路侧停车位,再也不用为停车问题发愁了。
烂缦胡同是西城区牛街街道的一条网红胡同,近年来通过不停车改造实现了华丽蜕变。改造前,这条胡同最窄处仅3.5米,50米范围内经常停放20多辆机动车,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居民出行安全隐患重重。改造后,胡同内实现了机动车单向行驶不停车,原本被占用的空间得以释放,行人通行更加顺畅,胡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被进一步挖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牛街街道采取了多项措施。他们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争取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针对居民关心的停车费用问题,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到优惠价格,并实行“一车一议”,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车型和用车需求安排合理的停车位置。在胡同口建设立体停车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停车服务。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同样面临着胡同停车难题。这里老旧平房集中、人口密度高、文商旅流量大,长期存在停车资源紧缺、胡同无序停放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街道从前门西河沿街、琉璃厂东街、杨梅竹斜街三条重点街巷入手,通过建设立体停车设施、挖掘周边公共停车场资源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优惠停车位。同时,街道还组建了志愿者队伍,营造共治氛围,推动胡同停车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除了西城区,东城区的胡同停车治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东四六条胡同东口利用腾退空间建起了一座4层立体停车楼,为胡同内居民提供了94个优惠停车位。东四十条68号内也新建了一座5层立体停车楼,可提供100余个车位。这些立体停车设施的建设,有效缓解了胡同停车难题,推动了胡同“不停车”改造目标的实现。
为了进一步增加停车供给,北京市交通部门还充分利用居住区内及周边空闲用地,探索“闲改用”“平改立”“绿停融合”等多种建设方式。例如,海淀街道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将紫金庄园小区内原锅炉房储煤场空间改造为4层立体停车设施,增加了59个车位。同时,交通部门还积极推动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将部分桥下空间改造为停车场,新增了大量停车位。
在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过程中,错时共享停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通过摸排调研分析辖区缺口,推动银河SOHO等停车场向周边社区开放共享,实现了“商务楼宇反哺居住区”的目标。周边社区道路晚高峰寻位时间缩短了40%,12345热线停车纠纷投诉下降了65%。
随着胡同停车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居民们的出行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胡同内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明显减少,通行空间得到释放,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同时,胡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