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宣布将对汽车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进行整顿,并公示了即将制定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
根据公示内容,这项新标准将涵盖多种车门把手类型,包括应急式、隐藏式和电动式车门把手。具体而言,标准将规定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测试方法,以及车门内外把手的强度测试方法和动态试验要求。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因其美观和科技感而广受欢迎。然而,这种设计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如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风险、操作难度大、断电失效以及夹手等。这些问题在紧急情况下尤为突出,如碰撞或火灾事故中,车门把手失效可能导致救援和逃生受阻。
业内专家指出,新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等新型设计的规范空白,有助于提升汽车的整体安全性。事实上,已有不少车主和乘客对隐藏式车门把手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冬季雨雪天气下,车门把手容易冻结,难以打开。一些网约车司机也反映,乘客经常不知道如何打开车门,增加了操作难度。
特斯拉作为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先驱,其设计虽然颇具科技感,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在冬季,特斯拉车主们经常发现车门把手因冻结而无法打开,不得不求助专业人员。即使在其他季节,隐藏式车门把手也并非总是易于操作。一些消费者表示,他们在乘坐网约车时,经常不知道如何打开车门。
除了操作难度,部分新能源汽车的车门还存在夹手的风险。例如,一些车型使用的电吸门设计有时会“咬住”车主的手。在车辆进行OTA远程升级时,车门也可能暂时无法打开,给车主带来不便。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车企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蔚来推出了“分段自吸”功能,以改善电吸门的使用体验。同时,大众和小米等车企则推广半隐藏式门把手,旨在兼顾风阻优化和机械可靠性。然而,尽管有这些改进,但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问题仍然备受关注。
此次工信部牵头制定新标准,得到了业内专家和消费者的广泛支持。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表示:“随着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传统的汽车门把手标准已经不能覆盖这种新型设计。建立新的门把手国标势在必行,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
新标准的制定无疑将对车企的研发和生产产生深远影响。未来,车企在开发新型车门把手时,将需要严格遵守这些安全要求。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时,也将更加关注车门把手的安全性和易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