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价格战愈演愈烈,不断刷新价格底线。与此同时,行业内的口水战也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针对新恒大等企业的言论。然而,在这场口水战的喧嚣中,真正受益的却是两家并未直接参与争斗的车企,其中一家尽管近期饱受负面新闻困扰。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已经历了两轮激烈的价格战,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残酷。这种趋势无疑将导致更多车企难以承受压力,陷入经营困境。价格战的影响不仅限于主机厂,还将波及整个产业链,迫使上下游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轮价格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真正受益的并非价格战或口水战的发起者,而是另外两家车企。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中一家受益的传统车企,其电动车销量今年以来持续飙升,某款车型甚至一度夺得周销量冠军。去年,电动车市场的销量冠军还属于另一家车企,但如今这家传统车企的电动车销量已大幅增长,其电动车与燃油车合计月销量已达到市场领先者的六成以上。相比之下,去年其整体销量仅为市场领先者的一半。
另一家受益的车企则是去年才涉足电动车领域的新兴企业。自发布电动车以来,其月销量持续增长,一度跻身新造车企业前三名。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仅凭一款车型就夺得了国内汽车市场1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这一成绩无疑让价格战的主要发起者感到压力重重。
然而,就在这两家车企在市场上大放异彩之际,一家传统汽车强企却突然采取了收缩策略,对旗下所有品牌进行整合,以控制成本。这一举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猜测,认为该企业已感受到行业的寒意。毕竟,作为拥有20多年造车经验的老牌企业,它在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突然采取收缩措施,确实令人深思。
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攻势也给电动车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多家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败退,但丰田和大众这两大巨头仍在奋力拼搏。丰田积极参与了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大量车型大幅降价,从而出现了销量反弹的迹象。即使是本田和日产这两家常被看衰的车企,4月份的销量也分别达到了4.4万辆和4.63万辆,仍在中国汽车市场前十名之内。相比之下,新造车企业却无一进入前十名。
在国产传统汽车企业和外资车企的奋力应对之下,今年的第一轮价格战并未让电动车强企取得显著成果。其月销量环比仅微增,远低于去年的高峰期。这一现象凸显出价格战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弱,而进一步的价格战将对其承受力提出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