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张先生正面临着将外地社保转回济南的复杂手续。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在多个窗口间奔波,而是对着一个智能终端简单表达了需求。屏幕上的数字人迅速响应,不仅调取了张先生的档案,还自动生成了办理清单和材料模板。经过人脸识别授权,业务即刻进入了办理流程。
这一便捷体验的背后,得益于济南市大数据局精心打造的“泉城通办”政务大模型平台。该平台正引领着这座千年古城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
“泉城通办”平台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展现了非凡实力,解决了政务服务智能化转型面临的诸多难题。它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减少了算力消耗,还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信息孤岛”的互联互通。在今年的AI生产力大会上,“泉城通办”荣获“AI生产力优秀案例”,这一荣誉背后,是其首创的政务大模型建设范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济南方案”。
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济南市注重标准引领,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应用标准,为政务大模型的规范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创新“数据官”机制,平台的服务能力得以精准匹配市民需求。在场景应用方面,“泉城通办”依托“爱山东”济南分厅,率先上线了“泉心泉意”数字人智能问答应用,实现了300余项民生服务的“边说边办”。这种智能化服务,显著提升了市民的办事体验。
“泉城通办”平台还通过技术融合,构建了协同共享的政务智能生态。各部门可以灵活调用资源,快速搭建特色应用场景。目前,平台已接入多个部门的智能体应用,形成了强大的政务处理能力。
济南的数字化建设不仅局限于政务服务领域,还深入到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从交通出行到教育规划,从供暖节能到社会保障,数字化的温度正体现在对每个群体需求的精准回应中。例如,在早高峰时段,动态感应系统能够实时调整信号灯,提升通行效率;学情大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实现因材施教;智慧供热大脑则通过实时调控,实现了能源节约。
在算力层面,济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华为济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集群的构建,使得济南的算力规模稳居全省首位。这些算力设施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济南的数字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规划和持续努力。从数字济南建设推进大会到全面提升大会,济南每年都在数字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从“泉城通办”的“数字基座”到“城市大脑”的全域感知,济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数字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