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炎炎夏日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支名为“智绘星火”的实践团队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一个承载着中国航天初期记忆的地方。此次行程,不仅是一次对航天历史的追溯,更是一场关于地方发展与航天文化传承的深度对话。
实践团队首先走进了誓节镇的603基地,这里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站在高达52米的T-7M火箭发射架前,团队成员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前任村支书靳方洪生动地讲述了1960年代初,科研人员如何在艰苦条件下,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中国首个探空火箭发射场,以及随后在这里进行的多次发射试验。尤其是中国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的成功发射,以及小狗“小豹”和“珊珊”乘坐“T-7AS2”生物火箭升空并安全返回的壮举,让团队成员深受感动。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对生命的尊重,更彰显了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在603基地,团队成员还参观了刻有“603中国探空火箭发源地”的纪念碑,碑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位到访者。这里,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更是航天精神的发源地。
随后,实践团队驱车前往誓节镇的航天科技产业园。这个产业园依托603基地的航天基因,正致力于打造航空航天电子电路、设备及零部件、检验检测三大产业片区。在产业园内,团队成员看到了现代化的生产线和忙碌的工人,其中不乏返乡的年轻人。产业园负责人表示,产业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计划结合低空经济,推动航天文旅与康养产业的联动发展。这一转型,不仅为誓节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航天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和发扬。
在产业园的工地上,塔吊林立,“航天+智能制造”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里,正见证着誓节镇从“农产品加工”到“航天产业”的华丽转身。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航天精神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除了参观和学习,实践团队还积极参与到了航天文化的传播中。他们在誓节镇街道的墙面上绘制了航天主题的墙绘,将新时代的航天梦融入了乡土文化之中。同时,他们还开展了航天IP旅游产业主题问卷调研,深入了解当地不同职业群体对航天旅游产业的认知和开发意愿。根据调研结果,实践团队为誓节镇提出了打造航天IP旅游产业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航天文化的传播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践团队还为誓节镇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航空航天科普课。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问答,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激发了对航天的热爱和向往。这堂科普课,如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航天梦想的种子,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夜幕降临,誓节镇恢复了宁静。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站在高处,眺望着603基地的火箭模型和产业园的塔吊,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深知,航天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从深山铸箭到产业兴镇,誓节镇的故事正是航天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