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聚焦辅助驾驶技术的深度测评活动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场名为《懂车智炼场》的科普节目,历经两个半小时,对市场上热门的近40款车型进行了严格测试,涵盖了城区与高速两大道路环境下的15个高危事故场景。
测试结果显示,无一车型能在所有场景中完美通过。具体来看,城区道路的测试中,仅有三个场景的综合通过率超过半数,分别是“转盘内汇入”、“过马路四小学生”以及“刹停电瓶&斑马线上的儿童”,而“开进大转盘”这一场景的通过率最低,仅为23%。高速道路测试的难度更高,通过率普遍偏低,“施工路遇卡车”场景通过率最高,也仅为47%,而“消失的前车”和“莽撞横穿的猪”两个场景的通过率更是低至14%和5%。
参与测试的车型价格区间广泛,从不足10万元的比亚迪海鸥到超过70万元的特斯拉Model X均有涉及。然而,高价并不意味着更好的辅助驾驶表现。例如,在高速场景测试中,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虽然表现相对突出,但仍有个别场景未能通过,而其他车型未通过的场景数量更多。小米SU7 Ultra,尽管售价高达52.99万元,却仅在“施工路遇卡车”一项中通过测试。
懂车帝此次测试综合考虑了市场销量、用户关注度及辅助驾驶功能配置等因素,所选车型均为消费者可购买的量产车型。测试过程中,所有车型均升级至最新的OTA版本,并在统一的道路、环境条件下进行,确保了测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测试项目还参考并模拟了已发生的真实事故场景,旨在探索辅助驾驶功能的合理使用边界,提升公众对辅助驾驶的正确认识。
懂车帝汽车安全内容负责人指出,当前的辅助驾驶功能在某些危险复杂的交通场景下仍无法胜任,驾驶员在使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一观点得到了专家的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鲁光泉表示,目前市场上并无经过认证的L3级智能驾驶产品,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人必须全程监控并准备接管,驾驶人对辅助驾驶功能的正确认识及自身驾驶安全至关重要。
近期,多部门发文明确了自动驾驶的责任和方向,强调“现阶段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指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均处于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若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脱手脱眼”,将面临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及法律责任。
科技部近期发布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也提出,驾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设计完善的风险监测与应急机制,确保相关责任主体能够及时发现、干预并控制风险。在有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系统中,关键算法、训练数据等内容的重大变更应被清晰记录,以便在需要时能被监管部门及时调取并审查。自动驾驶的决策行为应可追溯、可审查,以确保在发生侵权行为或其他违法行为时,能够明确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