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七月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繁忙的旅游季节。游客们如织,纷纷涌向莫高窟,一睹千年壁画的风采,追寻那遥不可及的“飞天梦”。然而,在远离尘嚣的大漠深处,还有一群“追星人”,他们来自合肥“科学岛”,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外场定标团队的成员,正默默地进行着一项不同寻常的任务。
烈日炎炎,这群科研人员不远千里,驱车来到戈壁深处。他们的目标,是在这片灼热的沙海中,为划过天际的卫星进行精准定标。这是一项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工作,只有在阳光直射、卫星过境、且地点合适的特定时刻,他们才能捕捉到宝贵的数据,对卫星进行校准,擦亮那双“太空之眼”。
熊凯,一名年轻的研究生,是这次团队中的一员。初到戈壁,面对7月骄阳下超过60℃的沙石,他才真正理解了出发时队友那句玩笑话的含义——“摔倒了要快点爬起来,小心烫伤”。虽然沙漠给人的印象总是烈日炎炎,但熊凯却发现,敦煌的天气并不总是那么配合。接连几天的阴天和多云,让他这个初来乍到的“追星人”感到有些焦躁。
然而,经验丰富的博士后黄冬却告诉他,大晴天才是他们最理想的天气。于是,每天晚上,科研团队都会聚在一起,根据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制定计划。终于,在一个相对晴朗的日子里,他们踏上了前往敦煌辐射校正场基地的征途。
戈壁行车,远非城市公路可比。颠簸的碎石路让越野车不停颤抖,乘客们只能紧紧抓住把手,系紧安全带,以免被甩出座位。即便如此,交谈也变得困难重重,大家只能选择沉默,以保存体力。
经过半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敦煌辐射校正场基地。站在这个戈壁滩上的“科研哨所”,放眼望去,只见荒漠无垠,只有太阳能光伏板在点缀着这片荒凉。
大漠的强风裹挟着砂砾,吹得人睁不开眼。阳光直射下的摄影器材,热得自动关机。熊凯第一次来到基地,才发现这里的艰苦远超想象。即便是简单的检查工作,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切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桶装泡面成了他们午餐的不二选择。
就在大家享用午餐时,黄冬发现天空的云似乎变少了。于是,大家放下泡面,出门抬头目测太阳,得出结论:可以进行卫星人工定标检验工作了。能看见太阳,是他们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
随后,团队迅速整装待发,前往第一个定标点。熊凯身强力壮,一马当先,扛起器材上车。司机发动汽车,他们即刻出发,因为定标检验需要和“老天”抢时间。
又是半小时的颠簸,车队终于到达第一个定标点。沙尘扑面、热浪灼人,但科研团队却毫不在意。他们迅速布置设备,通过仪器监测卫星,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将在设备系统里跑出曲线,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信息。
“我们的实验目标是卫星遥感辐射定标。”熊凯向记者解释道,“具体来说,就是在卫星过境的时候,通过在地面同步测量地表和大气的参数,结合辐射传输模型的计算,实现卫星遥感的辐射定标。”
完成第一个定标点的测量后,他们立即赶往下一个点,重复测量工作。追着卫星,向着太阳,他们一路迎着风沙往戈壁深处前进。总共十一个定标测量点,他们需要尽快完成,一方面怕天气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追星”,在盛夏季节的沙漠中最热的时候,科研人员终于完成了当日既定实验任务。他们不停地下车做实验,直至任务完成。有时,这样的“追星路”,他们一天要跑三趟。
在完成最后一个定标点的测量后,大家露出了放松的笑容。虽然灰头土脸,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大漠追星,对于熊凯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传承。在敦煌辐射校正场基地,他看到了自己的导师在学生时代与导师在这里实验时的合影。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科研道路上的前辈们,也感受到了那份强烈的使命感。
“我们来到这里做实验,也是沿着前人的足迹。”熊凯感慨地说,“这条‘追星’路,让我有了强烈的使命感。我们不仅在追着天上的卫星,也在追循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探索。他们也是指引着我前进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