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现场,仿佛瞬间穿越至未来智能纪元的大门。今年的WAIC展区规模空前,超过7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来自全球的800多家企业携3000余项尖端成果竞相亮相,呈现出一场科技盛宴。
门票的紧俏程度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大会的热度。据业内人士透露,开幕当天,单日门票价格一度飙升至3000元,足见各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度关注。
步入展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存在。宇树、智元等品牌的机器人展示了扫地、跳舞、拳击表演等多样技能,甚至有机器人牵着机器狗漫步,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现场人形机器人的数量超过了150台,而在去年的WAIC上,这一数字仅为18台。
这些具身智能机器人均搭载了先进的AI大模型和智能体,从商业服务、家庭生活到情感陪伴,它们在不同场景中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也有企业缺席的身影。AI四小龙和AI创业六小强中,部分企业未能现身。一位现场业内人士表示,他注意到去年参展的一些中部和尾部企业今年也未能出现,这或许意味着在行业激烈竞争下,洗牌正在加速进行。对于想要生存下去的AI企业而言,从用户需求出发,研发更务实的AI应用产品成为关键。
在WAIC主论坛上,深度学习领域的泰斗杰弗里·辛顿发表演讲,他认为大语言模型理解语言的方式类似于“多维度乐高积木”,每个词都是多维度特征的集合。这一观点深化了人们对AI的认知,也推动着全球AI产业从单纯的“参数竞赛”转向更注重实际价值创造的新阶段。
过去两年多来,AI技术浪潮持续涌动,而风口却在不断变化。多家参展企业业内人士表示,AI的探讨已经从模型参数、算力延伸到了智能体。如今,AI智能体与硬件终端的多样化、细分场景结合成为了行业商业化应用落地的新趋势。
站在2025年的节点上,WAIC不仅见证了技术产品的盛宴,更是全球AI生态版图重构的关键时刻。智能体与智能终端的融合正在撕开未来世界的想象空间,而各家企业的战略抉择也将深刻影响未来AI产业的竞争格局。
AI生态的竞争如火如荼,但企业需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以Labubu视频生成项目为例,阐述了AI的应用价值:借助视频模型,Labubu的视频制作成本从2个月100万元锐减至1天时间和几百元。面对如此快速的迭代速度,闫俊杰认为AI未来将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成本将变得可控,AI将越来越普惠。
出门问问的一名业务负责人对此表示认同。他透露,在AI浪潮中,出门问问也曾面临艰难抉择。在推出大语言模型“序列猴子”后,公司意识到与互联网大厂在底层模型上比拼研发投入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决定转向聚焦研发细分需求场景的新产品,如一站式AI短视频创作平台元创岛和新一代Agentic AI软硬结合产品AI录音卡片TicNote。
中美两国在AI生态构建上的策略差异也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指出,中国领先的模型多为开源,而美国则以闭源为主。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在AI生态构建上的不同思路,也为中国企业在开源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一席之地提供了启示。
网易有道则紧抓细分场景痛点,推出了针对家长“辅导作业”痛点的有道AI答疑笔。网易有道高级副总裁刘韧磊表示,大模型应用还处于“大开荒”阶段,行业都在高投入地探索不同垂直场景的AI解决方案。有道聚焦AI在教育和生产力提效方面的落地应用。
在WAIC现场,智能硬件的形态同样多样。京东展台上,毛绒小熊、智能闹钟、毛绒向日葵盆栽等搭载了京东AI的玩具吸引了众多目光。出门问问的AI录音卡片TicNote、阶跃星辰的智能座舱“聪明蛋”、科大讯飞的AI学习机等也亮相现场。这些产品展示了AI与硬件产品结合的可能性,尤其是基于具体需求场景的探索。
在产品打磨上,各家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做了差异化部署。康迪科技与云深处公司合作,开发了安防巡检四足机器人、智能高尔夫球童机器人等新产品。康迪机器人技术总监崔广章表示,AI智能体与终端融合将重塑竞争格局,纯软件企业组织架构需适应技术变革。康迪科技的优势在于深刻理解北美用户需求,同时具备成熟的生产线与销售网络,能快速将技术验证转化为量产产品。
WAIC前夕,京东完成了对三家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的投资。其中,千寻智能完成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在WAIC上,京东再次宣布与数十家主流机器人品牌合作,成为全场“朋友圈”最广的企业。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表示,京东认为具身智能是未来很重要的赛道,也是战略性方向,将有很大投入。
在教育领域,网易有道从模型层面和硬件创新两方面探索AI应用。刘韧磊表示,网易有道通过不断升级和开源自研的“子曰”系列大模型,促进技术普惠;同时持续进行硬件创新,如推出AI原生学习硬件“AI答疑笔”,以解决以往未能突破的场景应用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