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轩竹生物”),这家专注于消化、肿瘤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企,近期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此前,其控股股东四环医药曾尝试将轩竹生物分拆至科创板上市,但历经两轮问询后,上市进程暂缓,最终轩竹生物主动撤回申请。
轩竹生物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自2021年7月完成A-2轮融资获得46亿元估值以来,其估值水平在2024年11月B轮融资后已下降至39亿元。成立以来,轩竹生物通过三轮融资共筹集了16亿元资金,截至2025年6月6日,其中92%的资金已投入研发活动。
作为创新药企,轩竹生物目前仅有一款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产品安奈拉唑钠实现商业化销售。该产品于2023年11月启动全球商业化,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上市一年多以来,合计销售额仅为3270万元,远未覆盖其1.76亿元的研发投入。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更是暴跌60%,显示出其商业化能力的薄弱。
尽管面临收入下滑的困境,轩竹生物的研发管线仍在不断推进。目前,公司共有12款候选药物,涉及18个适应症。其中,安奈拉唑钠是其唯一实现商业化销售的产品,而用于治疗乳腺癌的吡罗西尼也于2025年5月获批上市,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起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化。公司还有两条管线处于新药上市申请阶段,其余产品仍处于临床前及临床试验阶段。
然而,轩竹生物的部分研发管线进展缓慢,甚至有个别管线已从研发序列中消失。例如,引进自SignalChem Lifesciences Corp.的ZB-0004,其适应症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急性髓系白血病,自2022年至今仍处于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准备阶段。针对成人反流性食管炎的II期临床、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XZP-6019等管线,其研发进度也远低于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轩竹生物的研发人员数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大幅缩减超70%。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88人,而截至2022年9月30日,这一数字为338人。对于研发人员的大幅缩减,轩竹生物并未在招股书中阐明原因。不过,从研发管线推进与资源聚焦角度看,这或许意味着公司正在将研发重心向后期临床及商业化转移。
在财务方面,轩竹生物处于持续亏损状态。报告期内,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3.01亿元、-5.56亿元和-6546.1万元。尽管公司拥有一定的现金储备,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显示出其对外部资金的强烈依赖。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108.6万元,另已抵押存款为3098.7万元。不过,招股书显示,综合公司现有财务资源,其拥有充足营运资金,可覆盖未来至少12个月内各类成本的125%以上。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的资金压力,轩竹生物此次奔赴港交所上市,无疑是为了借助资本平台获得更多发展助力。然而,市场真正关注的,仍是其管线的商业化潜力和盈利确定性。在仿制药围剿及带量采购压力下,轩竹生物能否实现研发管线的成功商业化,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