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汽车工程高管在近期的一次粉丝盛会上分享了关于电池技术的深刻见解。拉斯·莫拉维,特斯拉负责汽车工程的副总裁,在活动“X Takeover”上强调,当前广泛应用的锂离子与磷酸铁锂(LFP)电池,在能量储备及性能表现上已充分展现其价值,而它们的潜力还远未被完全挖掘。
莫拉维向与会者揭示,他认为在电池化学组成及物理形态上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这意味着电池技术的未来仍有无限可能。
行业内的其他专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尽管未来可能有革命性的技术出现,彻底改变游戏规则,但在当前基于已有数十年历史的锂离子电池基础上,诸多进步正在发生。通过调整原材料的配比、电池单元的设计乃至整体形状,制造商们正在充电效率、能量密度以及成本控制上寻求新的突破。
举例而言,通用汽车与福特正致力于开发锂锰富集(LMR)电池单元,意图挑战在中国市场占据低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Motors推出的Gravity车型,搭载了松下生产的2170电池单元,仅需短短10.9分钟即可增加200英里续航,这一成就刷新了美国的充电速度纪录。
莫拉维进一步指出,尽管固态电池技术被视为解决现有电池缺陷的理想方案,但它并非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的唯一路径。他提到,锂离子电池技术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前进,并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每年在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上约有3%的提升。以特斯拉自身为例,其Model S轿车的续航里程从2012年的265英里,增长至现在的超过400英里,充电速度更快,且在不考虑通胀因素的情况下,成本更低。
莫拉维还透露,特斯拉大约每两年会对其电池设施进行升级,采用改进后的电芯设计。最近,特斯拉开始引入来自宁德时代和LG的新电芯,这些电芯在电解质、电极、制造工艺及包装方面均实现了诸多“渐进式”改进。
莫拉维表示,他相信电池技术的这种持续改进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并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汽车电池方面的进步。特斯拉不仅从LG、松下、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处采购电池单元,还自行生产用于Cybertruck的电池。无论是内部生产还是外部供应的电池,莫拉维都预计其性能将稳步提升。
同时,他也未忽视未来的技术发展,指出从丰田到梅赛德斯-奔驰等众多汽车制造商一直在投资固态电池,许多公司计划在十年内实现其商业化。莫拉维强调,特斯拉同样关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可能提供替代能源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