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陪伴机器人:文化缺失成孤独经济痛点,大佬入局能否破局?

   时间:2025-07-30 23:43:2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AI陪伴机器人市场近期掀起波澜,一款名为芙崽的产品在京东预售初显锋芒,十分钟内订单量破千,然而好景不长,用户反馈迅速涌现,抱怨发货迟缓、商品错发以及功能体验不佳,更有甚者直指其为未完成品。业内观察者纷纷摇头,称此次预售为“翻车现场”,并呼吁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应脚踏实地,注重产品与运营,而非空谈技术概念。

回顾2025年初,全球消费电子展(CES)将AI陪伴机器人推向前台,萌友智能、TCL及小众品牌Looi等纷纷加入战局,试图抢占这一新兴风口。随着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系列的火爆,以及潮玩市场的持续升温,AI陪伴机器人再度点燃资本市场的热情。

多位业界大佬相继押注:顺为资本独家投资贝陪科技,推出友爱兔、好奇熊等“可豆陪陪”系列;朱啸虎投资珞博智能,直言AI创造情绪价值是正道;新东方行知资本则向英格玛机器人注入数千万元天使轮资金。京东更是动作频频,不仅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JoyInside品牌,展出多款合作伙伴产品,还宣布将举办首届AI玩具大会。傅利叶也在同一场合展示了其主打交互陪伴的GR-3机器人,计划于八月正式发布。

AI陪伴机器人旨在以科技填补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与情感需求,覆盖从儿童成长到成人减压,再到老人关怀的广泛场景。然而,当这股热潮遭遇技术落地难、体验粗糙、文化内涵匮乏的现实,其瞄准的百亿孤独经济市场正面临严峻考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早在2014至2016年间,JIBO、物灵、狗尾草等品牌就曾涉足陪伴机器人领域,但因技术限制,智能交互体验不佳,被戏称为“人工智障”,市场反响平平。而今,技术与社会的双重变迁再次点燃这一领域的热情。

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使机器人从简单的工具向情感伙伴进化,自然语言交互更加流畅,动作反馈更加精准,情感识别更加细腻。与此同时,老龄化加速与单身经济的崛起,使得“孤独”成为社会常态,陪伴经济因此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增长点。

与传统功能型机器人不同,AI陪伴机器人强调深度互动与情感联结,广泛应用于家庭、医疗、教育及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宠物机器人、桌面机器人、AI玩具及人形陪伴机器人等多样化的产品形态,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然而,当情绪价值成为核心卖点时,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化跃迁的困境。一方面,AI陪伴机器人的情绪价值主观且多变,难以量化,稳定性差,加之现代人娱乐方式多样,若缺乏独特共鸣,其吸引力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我国消费语境中,为“情感慰藉”付费尚未成为主流,易被贴上负面标签。

Labubu的火爆为AI陪伴机器人提供了与潮玩结合的思路,即通过符号消费实现自我投射与社会联结。然而,当前AI陪伴机器人市场却深陷符号缺位与文化失语的泥潭,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内核,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有报道指出,AI毛绒玩具的退货率高达30%至40%,定价高昂却回报低迷,线下布局几乎空白。高退货率背后是消费者期待与体验的巨大落差,他们渴望的是有情感、有性格的玩伴,而到手的却是聊天生硬、响应迟缓的玩具。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其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指出,现代人既感到孤独,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AI陪伴机器人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然而,长期依赖这种“无需付出的陪伴”,可能导致用户对真实社交中的不完美失去耐心,对机器人的“破绽”则难以容忍。

AI陪伴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长期情感沉淀,而非一次性服务。用户渴望的是一个能记住偏好、规避雷区、在低谷时给予“懂你”回应的专属陪伴者。要实现这一目标,产品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核,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体验,让文化成为情感共鸣的长期锚点。

对于从业者而言,要跳出符号堆砌的陷阱,深耕文化内核,挖掘目标用户群体的深层情感需求及文化共鸣点。同时,要明确AI陪伴是真实关系的辅助而非替代,保留一定的“不完美交互”,引导用户在包容中学会真实联结。通过产品体验与社群运营搭建用户情感纽带,当共同使用体验形成圈层认同时,产品将从单一陪伴工具升级为社群情感载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