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围绕电视剧《花千骨》OST中热门歌曲《年轮》的版权争端,在音乐界掀起了波澜。这场争端不仅将歌曲创作者汪苏泷与演唱者张碧晨卷入“双原唱”之争,还引发了公众对版权界定新需求的讨论。
事情起因于网络歌手“旺仔小乔”在直播中的言论,指出《年轮》原唱仅有张碧晨,这一说法迅速引发了版权归属的争议。多年来,音乐行业的版权之争虽然屡有波折,但“双原唱”的现象确实为版权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早期的天价版权费,到平台间的版权争夺,再到如今影视OST版权归属的复杂性,音乐版权保护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年轮》诞生的2015年,正值中国在线音乐版权保护走向正轨的关键时期。当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开启了“剑网行动”,对互联网上的非法音乐作品进行了大规模清理。这一举措结束了在线音乐市场的“蛮荒时代”,但随着音乐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尤其是影视OST的兴起,传统版权归属判定思路面临挑战。
在《年轮》版权争端期间,两大音乐流媒体平台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操作更是令人瞩目。QQ音乐一度移除了张碧晨版《年轮》的“原唱”标识,仅标注为“演唱者”,数小时后又恢复。网易云音乐也短暂移除了部分作品的“原唱”标识,随后恢复为“双原唱”,平台客服解释称是“系统故障”。这一系列操作让公众对“原唱”的判定方式产生了更多疑问。
汪苏泷工作室和张碧晨工作室随后发布的声明,非但没有平息争端,反而引发了粉丝间的相互攻击,形成了“双输”的局面。汪苏泷工作室表示决定收回《年轮》的授权,而张碧晨工作室则坚称张碧晨是《年轮》的唯一原唱。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在创作之初未能明确版权归属,以及平台在版权标注和沟通机制上的不足。
近年来,影视剧OST作为音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发展出多版本演绎的趋势。原唱归属问题成为OST市场的新焦点。《年轮》的“双原唱”模式虽然非常态,但也反映了OST市场多版本演绎的现实。在OST合辑中,通常由专业歌手和剧中演员分别演唱不同版本,以吸引不同受众群体。然而,原唱标识的混乱,让公众对“原唱”的定义产生了更多困惑。
事实上,OST多版本演绎的初衷是为了增加视听多样性和吸引不同受众。演员版主打情感引流,强化观众沉浸感;而专业歌手版则侧重品质续航,确保音乐的长效生命力。然而,在版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界定多主体创作-演绎关系,成为行业面临的新难题。
《年轮》的“双原唱”争端不仅是一场版权归属的个案,更是当前在线音乐行业面对内容多样化和复杂版权关系时所承受阵痛的缩影。这场争端暴露出行业在版权归类、身份认定等环节亟需优化,也提示着传统“唯一原唱”判定体系已难以适应多版本、多主体的全新生态。随着影视OST市场的不断迭代,版权保护的维度愈加丰富多元,亟需建立一套更加细致、透明且兼顾情感价值与商业利益的版权判定和标注机制,以推动在线音乐生态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