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rm亲自下场造芯,半导体产业格局迎来新变数

   时间:2025-08-03 16:37:51 来源:茶饮消息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芯片界被誉为“瑞士军刀”的Arm公司,长久以来一直是嵌入式领域的领航者。然而,Arm的雄心壮志似乎远超于此,有关其亲自下场造芯的传言不绝于耳。近日,这一猜测终于得到了证实,Arm首席执行官René Haas在对外声明中明确表示,公司正在开发自有芯片。这一消息标志着Arm传统的“向其他企业授权芯片设计蓝图”的核心商业模式将迎来重大变革。

据Haas透露,Arm即将推出的成品芯片,是其已销售的计算子系统(CSS)产品的实体化表现。他强调,Arm已决定加大投资力度,探索在设计和构建之外的可能性,比如Chiplets(小芯片)乃至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

回顾2024年12月,Arm与高通的技术授权诉讼庭审中,高通曾指责Arm通过提供CSS服务,在客户端、数据中心处理器等领域与客户存在竞争嫌疑。当时,Haas还坚决否认Arm会涉足芯片制造领域。然而,仅仅数月之后,《金融时报》便爆料称Arm已启动自研芯片项目,首款产品有望于当年夏天面世,由台积电代工,meta或成为首批客户之一。这意味着Arm计划将CPU、GPU等IP与CSS解决方案整合为系统平台,转化为可销售的物理芯片,尽管此举可能引发与客户的竞争,但Arm的首选目标显然是利润更为丰厚的数据中心市场。

在发布第二财季业绩预测的同时,Arm还召开了一次电话会议,透露了其在多个前沿领域的布局和探索,这或许正是支撑其决定亲自下场造芯片的底气所在。其中,与软银的“星际之门”(Stargate)合作尤为引人注目。Haas表示,Arm与软银的业务关系已扩大,旨在实现更宏大的人工智能愿景。Stargate作为软银和OpenAI的合资企业,未来几年内计划将总投资规模扩大至10千兆瓦,这将带来大量的计算需求,为Arm提供广阔的设计机会。

Arm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投入也备受瞩目。Haas指出,在人工智能计算需求的推动下,Arm以强劲势头开启了2026财年。作为全球范围内从毫瓦到兆瓦全功率和性能范围内提供AI性能的唯一计算平台,Arm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得到了无与伦比的软件开发生态系统的支持。目前,已有超过7万家企业在Arm Neoverse数据中心芯片上运行AI工作负载,同比增长40%,自2021年以来更是激增14倍。

CSS的推出也显著增强了Arm的版税收入。第一代CSS已上市,拥有5个客户,提供的版税是Armv9的两倍。迄今为止,Arm已与10家公司签署了16份CSS授权,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逾一倍。其中五家公司已开始出货基于CSS的芯片,且均为市场领导者。本季度,Arm还与现有CSS客户签署了3个额外的CSS许可证,其中2个用于数据中心,1个用于PC。

同时,Arm在小芯片领域的耕耘也取得了显著成果。Haas表示,目前许多正在开发的小芯片都基于Arm IP,并通过Arm Total Design生态系统得到支持。其中,多供应商计划Project Leapfrog便是成果之一。Arm正在研究超越当前平台到其他子系统、小芯片或完整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目前,Arm的小芯片系统架构(CSA)已得到70多家合作伙伴的支持。

Arm自研芯片的决定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主要源于几个关键影响。首先,这将打破Arm与其现有客户之间的中立与信任关系。通过推出自研芯片,Arm将从一个纯粹的合作伙伴转变为英伟达、高通等重要客户的直接竞争对手。客户可能担忧Arm在未来的技术授权中会有所保留,将最先进的技术优先用于自家产品,从而削弱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这也是Arm追求更高利润增长的必然选择。尽管其IP授权业务非常成功,但与直接销售高性能芯片所能获取的巨额利润相比,授权费和版税收入仍有天花板。尤其是在AI浪潮下,数据中心对高性能、高能效计算芯片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Arm此举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其技术的全部潜力。通过设计和推出自己的“示范性”芯片,Arm能够向市场展示其最新架构在性能和能效上的极致表现,特别是在与英特尔x86架构的竞争中,此举能更有力地推动其技术在数据中心等高端市场的普及。值得注意的是,Arm并不会建立自己的制造工厂,而是采用Fabless模式。然而,从设计到流片再到推向市场,整个过程仍是对Arm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也为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Arm下场造芯片的决定,或许并不意外。当前,AI数据中心领域炙手可热,Arm本身拥有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子系统领域探索多年。抢占市场先机无可厚非。而这种商业模式也并非Arm独创,比亚迪在造车的同时提供电池、芯片等解决方案便是例证。先进的子系统方案通过芯片的硅验证,往往更具说服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