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和黄医药:老牌创新药企市值低迷,ATTC平台能否成翻盘关键?

   时间:2025-08-11 12:23:4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创新药市场的蓬勃发展浪潮中,一系列企业凭借BD交易的催化作用崭露头角,其中包括康方生物、信达生物、荣昌生物等,它们的市场表现颇为亮眼。尤其是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的推出使其市值飙升,突破1400亿港元大关。然而,在这波创新浪潮中,一些老牌创新药企却显得相对沉寂,和黄医药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李嘉诚家族旗下的核心企业之一,和黄医药年内涨幅仅为4.39%,市值长期在200亿港元左右徘徊。这家手握13.65亿美元现金、拥有四款获批重磅肿瘤药物的头部创新药企,其市场表现与其实力似乎并不匹配。这背后的原因,或许与其管理层低调的管理风格有关,这种风格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8月7日晚,和黄医药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总额为2.78亿美元,同比下降9.16%;而净利润则达到4.55亿美元,同比暴涨1663.32%。但需要指出的是,净利润的激增主要得益于期内出售上海和黄药业50%股权所获得的45亿元人民币现金收益。尽管如此,这份财报并未赢得市场的青睐,和黄医药的美股和港股均出现大幅下跌,其中美股跌幅超过9%,港股跌幅接近16%,领跌港股创新药市场。

尽管业绩报告喜忧参半,但和黄医药并非没有迎来自己的“BD时刻”。公司非执行主席艾乐德博士表示,和黄医药计划审慎并积极地部署资源,加快推进来自创新ATTC平台候选药物的开发进程。据悉,和黄医药新的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平台的候选药物已经选定,上海工厂已完成首款ATTC候选药物的生产,计划于2025年底进入临床开发,并将在今年内的学术会议上公布临床前数据。这有望为和黄医药带来更多的BD交易机会。

作为老牌创新药企,和黄医药的转型之路颇具代表性。公司早期并非专注于创新药领域,而是与上海医药合资成立上海和黄,主要负责在中国生产、销售及分销自有品牌处方药物。然而,随着创新药的进程加快,和黄医药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创新药领域。2021年,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完成了在美、英、香港三地同时上市的布局。此后,和黄医药进一步剥离中药业务,专注于推动创新候选产品管线以及核心的创新药业务发展。

和黄医药的核心产品呋喹替尼的成功出海,为公司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相关资料显示,和黄医药以4亿美元首付款将海外权益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2.8亿美元确认为2023年收入,这也使得2023年和黄医药扭亏为盈。进入2024年之后,和黄医药的肿瘤药物表现尤为亮眼,销售额达到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其中,核心产品呋喹替尼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1.15亿元,海外市场销售额更是达到2.91亿美元。

然而,进入2025年之后,和黄医药上半年的业绩却不及预期。肿瘤产品市场销售为2.3亿美元,同比下降4%,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销售下滑。据悉,中国市场该药物实现销售43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和黄医药表示,销售下滑的原因系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销售团队结构优化,但近期已恢复增长。尽管如此,由武田负责销售的呋喹替尼市场销售额仍增长25%,达到1.628亿美元。

面对市场的“不认可”,和黄医药的管理层也开始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此次财报发布时,公司管理层开始积极向市场释放潜在的BD信号。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表示,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达成了多个重要里程碑,其中一些早于预期。他还透露了多款新药的研发进展,包括沃瑞沙、爱优特等。从长线来看,和黄医药的管线相当丰富,后续研发管线中的多款药物均已进入临床阶段。

对于和黄医药而言,下半年的股价催化作用或许来自于ATTC技术平台。据悉,上海工厂已经完成首款ATTC候选药物的生产,计划2025年底进入临床开发。这将为和黄医药带来更多潜在的BD机会。公司还计划将现金投入晚期产品的收购,从而补充公司管线,与现有产品形成协同效应。

作为老牌创新药的龙头企业,和黄医药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其现有产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而未来更多更丰富的管线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对于当下的估值,市场普遍认为随着ATTC的亮相,和黄医药的估值有望得到极大程度的修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