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阿拉山口以其独特的地貌和极端的气候条件闻名遐迩。这里,新疆军区某团阿拉山口边防连的官兵们,正用他们的坚韧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边防篇章。
盛夏时节,阿拉山口的气温飙升,地表温度更是突破50摄氏度,狂风不时肆虐,让人难以立足。记者驱车千里,只为亲眼见证这群“国门卫士”的风采。一下车,狂风夹杂着热浪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站立不稳,而远处的哨楼上,两名哨兵却如磐石般屹立,守护着国门的安全。
走进哨所指挥室,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巨大的三维电子沙盘映入眼帘,防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尽收眼底。旁边的大屏幕上,多路高清监控画面实时切换,一辆辆通关车辆被醒目的红色“电子围栏”精准标注、追踪。排长袁兵自豪地介绍,这是哨所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如今,防区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阿拉山口,这个位于狭长谷地的边陲小镇,每年有超过160天的大风天气,“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是对这里最贴切的描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代代官兵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国门卫士”的荣耀。从最初的背包绳、护目镜,到现在的智能监控大屏,边防管控手段的不断升级,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也见证了官兵们不变的初心。
随着驻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阿拉山口口岸日益繁忙,官兵们的执勤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团引入了“智慧周界”综合管控平台,将哨所监控点、地方共享摄像头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大数据识别、远程可视对讲、红外预警等功能。这一创新举措,让官兵们管边控边的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级上士岳宇是哨所管边控边方式升级换代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过去巡逻全靠“一杆枪、两条腿”,条件十分艰苦。如今,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无论风多大、路多远,他们都能看得清、联得上、控得牢。前阵子,驻地持续高温,官兵们利用这套系统,成功预警并处置了几起可疑人员异常靠近边境线的情况,有力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稳定。
在国门前,记者看到了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中欧班列不时呼啸而过,整个口岸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岳宇指着过去哨兵用以记录车辆通行数量的手动计数器说,现在这些都已经被自动化系统取代,车辆信息抓取、分类统计都能迅速完成,既准确又高效。
站在国门前回望,连队荣誉室里的一组老照片让记者感慨万千。从第一代铁皮哨亭在狂风中瑟瑟飘摇,到第二代砖混哨楼在风沙中顽强挺立,再到如今第三代现代化哨楼的巍峨矗立,三代哨楼见证了阿拉山口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官兵们不变的忠诚与担当。
边防的安宁,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在阿拉山口这片“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一代代官兵抱定“山口有风、我心无风”的信念,传承着“边关有我,祖国请放心”的担当。他们用生命守护着国门的安全,用青春书写着边防的辉煌。
烈日当空,狂风依旧。但在这片辽阔的戈壁滩上,有了科技的助力,“国门卫士”们站得更稳、看得更远、守得更牢。他们的身影,在国门前巍然屹立,成为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