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经营业绩超出了公司此前的预期。在8月7日盘后公布的财报中,中芯国际实现了22.09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6.2%,环比仅下降1.7%,优于公司原先预计的4%-6%的下滑幅度。该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为1.32亿美元,虽然较第一季度下降了29.5%,但毛利率达到了20.4%,同样高于公司指引的上限。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也攀升至92.5%,创下了近六个季度的新高。
然而,尽管中芯国际的财报表现略超预期,但市场对此似乎并不买账。财报公布后的次日,中芯国际的A股和H股均出现下跌,其中A股低开2.9%,H股更是一度跌逾4%,市值单日蒸发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这一市场反应令人错愕,而引发悲观情绪的直接原因,是中芯国际在业绩说明会中对未来经营表现的预期指引。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在成熟制程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然而,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其利润端的表现却未能满足市场预期。本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32亿美元,同比下降19%,环比下滑近三成,显著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67亿美元。同时,管理层给出的第三季度毛利率指引为18%-20%,也低于买方模型中的预期值21%,这导致短线资金迅速减仓。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芯国际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即“量增价减”。虽然晶圆出货量环比增长4.3%,但平均销售单价却下滑6.4%,这主要是由于8英寸低价产品占比提升,拉低了整体均价。与此同时,折旧与研发费用的刚性上升也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中芯国际的资本开支加速也加剧了市场的担忧。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的资本开支合计达到33亿美元,其中二季度单季资本支出为19亿美元,环比增长35%,全年计划更是超过70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北京、深圳两座12英寸厂的产能爬坡。然而,在半导体周期复苏仍显脆弱、消费电子库存高企的背景下,市场担心新增产能可能进一步压低价格,导致毛利率短期难以回升。
在中芯国际的电话会议上,管理层表示没有涨价,平均售价(ASP)上升是因为产能较满,12寸的晶圆没有折扣了。同时,管理层也透露订单目前高于产能,并表示会支持客户保持其市场份额,进行价格调整。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缓解市场的悲观情绪。
从区域和下游结构来看,中芯国际的中国区收入占比稳定在84%,汽车与工业芯片收入占比升至10.6%,成为亮点。然而,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合计仍占66%,需求疲软直接拖累了ASP。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也使得部分外资选择先行避险。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基金看好中芯国际。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99家基金公司合计持有中芯国际A股4.74亿股股份。同时,多家券商在点评中也维持了“中性偏积极”的评级,认为市场过度反应了短期盈利波动,而忽视了折旧高峰过后潜在的经营杠杆。
从长远来看,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已经重返90%以上,显示出国产替代逻辑的深化。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订单占比维持20%,也为中长期ASP修复保留了火种。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特别是年末手机市场需求的波动可能对中芯国际四季度的业绩产生影响。
在高盛和花旗等机构的报告中,尽管对中芯国际的短期盈利波动有所担忧,但仍认为其受益于国内内包需求推动的高产能利用率,以及半导体需求的逐步复苏。同时,这些机构也看到了中芯国际产能使用率稳固、客户订单强劲以及持续产能扩张等正面因素。
然而,摩根大通在研报中则对中芯国际给出了“减持”评级,认为由于去库存和竞争加剧等因素,中芯国际短期内可能面临毛利和均价受压的情况。该行预计中芯国际未来2至3年的资本开支仍将保持高位,达到70亿至75亿美元。
中芯国际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虽然实现了略超预期的经营业绩,但市场对此反应冷淡。在面临结构性矛盾、资本开支加速以及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下,中芯国际的长期价值将取决于其先进制程爬坡与国产生态的深度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