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行业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公布,揭示了各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据统计,已有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和76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在这批报告中,14家公司获得了AAA级评级,而5家公司的偿付能力未能达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的王国军教授指出,2025年二季度,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持稳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到了监管要求。然而,五家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部分公司甚至延迟了报告的披露。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多样,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股东纠纷导致的战略方向不明确、公司经营的不稳定以及资本补充的困难等。
在风险综合评级方面,根据偿二代二期(C-ROSSII)体系,风险综合评级被细化为从AAA至D的八类。其中,AAA级代表公司各项风险维度均表现良好,而C级则意味着公司在公司治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等方面存在显著缺陷。数据显示,14家公司获得了AAA级评级,包括工银安盛人寿、同方全球人寿、广东能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等。然而,华汇人寿、亚太财产保险、安华农业保险等五家公司被评为C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但风险综合评级的不佳仍引起了关注。其中,华汇人寿在报告中指出,除公司治理相关风险外,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处于较低且可控的状态。新疆前海联合财险则表示,已对前期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瑞华健康保险公司因技术原因推迟了二季度偿付能力信息的披露,而弘康人寿虽已公布数据,但并未提供具体的风险评级等级。
面对部分公司存在的风险挑战,监管层已采取了相应措施。为了缓解险企适应偿二代二期的压力,监管层将过渡期从原定的2024年底延长至2025年底。然而,随着过渡期即将结束,险企仍面临不小的挑战。王国军教授认为,险企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并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资本。同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事实上,随着过渡期进入倒计时,险企的“增资补血”节奏明显加快。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有13家保险公司公布了增资方案或增资方案获批,总资金接近500亿元。其中,平安人寿获股东拟增资约200亿元,中信保诚人寿累计增资达50亿元。国联人寿、复星联合健康等中小险企也通过引入新股东优化结构。
除了增资扩股,险企还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例如,平安人寿宣布发行117.65亿港元零息H股可转债,锦泰保险、鼎和财险则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增资。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险企还发行了永续债,票面利率低至2.2%~2.75%,直接补充核心二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