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制品行业正步入一场战略转型的深水区,其显著标志是从昔日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价值提升模式。过去,行业依赖市场渗透和产能扩张实现增长,而现在,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价值链延伸成为了新的核心驱动力。
这一转型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影响。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消费升级的持续推动以及国内奶源的阶段性过剩,共同塑造了行业的新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乳制品市场的竞争态势也在悄然变化。
长期以来,C端市场一直是乳制品企业的主战场,但这里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市场空间日益狭窄。同质化的竞争手段,如价格战和广告战,不断压缩着企业的利润空间。
相比之下,B端乳制品市场以其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了行业的新蓝海。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纷纷调整战略,将重心转向B端餐饮渠道,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在上演。这些企业希望通过拓展B端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B端乳制品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咖啡、烘焙、茶饮等行业的快速崛起,为乳制品带来了旺盛的需求。据行业分析,B端乳制品市场的总规模已达到千亿级别,成为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
以咖啡市场为例,星巴克、瑞幸咖啡等连锁品牌的门店数量不断增加,对鲜奶、奶油、芝士等乳制品的需求量巨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现制奶咖销量预计达到33亿杯,增速高达37.5%,预计到2025年销量将达到50亿杯。烘焙和茶饮行业对乳制品的需求同样强劲,为乳制品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B端乳制品市场快速扩容的同时,国产替代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长期以来,国内B端市场的高端深加工产品领域主要由恒天然、安佳等国际品牌占据,国产化率不足30%。然而,近年来,国内乳企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上的不断进步,正在打破这一格局。
国内乳企的优势在于更短的供应链路径,能够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成本优势。它们更贴近本土市场,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反倾销政策的出台,也为国内乳企在B端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原奶成本优势是国内乳企参与B端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由于国内奶源阶段性过剩,生鲜乳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直接降低了国内乳企的生产成本,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相比之下,进口乳制品需要承担额外的国际运输、关税、保险等成本,价格优势被削弱。
在反倾销政策的保护、原奶成本的优势以及生产技术的支撑下,B端乳制品市场进入了国产化加速期,为国内乳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乳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以满足B端客户的专业需求。
面对B端市场的巨大诱惑,乳业巨头们纷纷加快布局步伐。蒙牛推出了专业餐饮品牌“蒙牛专业乳品”,聚焦于餐饮、咖啡、茶饮、烘焙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乳品原料和应用解决方案。伊利则推出了专业乳原料品牌“伊利索非蜜斯”,并与多家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君乐宝则更加聚焦于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领域,与法国颂味佳集团旗下西诺迪斯合作推出了高端稀奶油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同时,君乐宝还与多家头部新茶饮品牌展开深度供应链合作,积极探索B端业务。
乳企纷纷扎堆进入B端市场,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和自身优势。B端客户群体相对稳定,订单量大,能够为乳企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同时,通过与B端客户的合作,乳企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为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依据。
然而,B端市场的竞争逻辑与C端市场存在显著差异。在B端市场,产品专业性、定制化能力和高效的供应链水平成为了竞争的焦点。乳企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够生产出符合不同客户专业需求的产品,并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随着餐饮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品牌方对打造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独特的原料或配方,以形成独特的品牌记忆点。这就要求乳企具备强大的定制化开发能力,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也是B端客户极为看重的因素。乳企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客户手中。高效的供应链不仅能够降低乳企的运营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尽管B端市场被视为一片蓝海,但新进入者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壁垒、规模壁垒和品牌壁垒共同作用,使得B端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新进入者想要突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同时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和品牌信誉。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乳企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导致市场价格体系混乱。价格战不仅会降低乳企的盈利能力,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不利于整个B端乳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战略转型正在深入进行,B端市场的崛起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然而,这片蓝海并非坦途,其潜力与挑战并存。乳企能否在这片新战场上取得成功,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