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盛夏时节,北美多家CSP企业相继揭晓了其二季度的财务报告,其中不断攀升的资本支出预示着AIDC行业正处于一个持续的高增长阶段,而这一趋势也预示着模拟芯片市场即将迎来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全球模拟芯片领域的领头羊德州仪器(TI)自6月起对超过3300款产品实施了最高达30%的涨价措施,并在随后的8月将这一涨价范围进一步扩大至6万余款产品,这标志着持续两年的行业价格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AIDC,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已成为推动模拟芯片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早期参数仅千万级的BERT模型,到如今参数已突破万亿级的多模态模型,大模型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算力的指数级增长。AIDC通过构建高密度GPU/TPU集群、采用低延迟的InfiniBand网络、应用液冷散热技术以及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稳定且高效的算力输出,满足了大型模型训练和推理阶段的不同需求。云厂商们纷纷加大在AIDC建设上的投入,以微软为例,其2025财年的资本支出计划中,超过三分之二将用于AIDC的建设,主要用于大模型训练集群和全球推理节点的部署。据SemiAnalysis预测,2023至2028年间,全球AIDC新增装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40.4%,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在AIDC的建设中,电源管理芯片(PMIC)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模拟芯片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电源管理芯片负责管理和控制电子设备的电源系统,其重要性在AIDC阶段更为凸显。AIDC对电源管理的需求集中在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效能上。以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核心子系统PSU为例,它必须满足严格的Open Rack V3规范,确保在不同负载下的高效率。同时,随着数据中心内功率密度的快速增长,电源管理芯片不仅需要在高功率输出时保持紧凑的设计,还需在负载波动等复杂场景下维持输出稳定。
AIDC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复苏。全球PMIC市场规模在2024年约为42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5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2%。在PMIC的下游市场中,消费电子虽然仍是主要的基本盘,但近年来受到价格战和创新放缓的影响,增长放缓。而汽车电子和AI服务器等高功率场景则成为电源管理芯片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AI服务器领域,与AIDC相关的PMIC占比从2023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25%,其中高压PMIC的增速更是超过了30%。
目前,AIDC高端PMIC市场仍由国际巨头主导,如德州仪器、安森美和英飞凌等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国内厂商主要通过差异化技术路径和定制化服务切入细分市场,在AIDC核心设备中的供应比率约为10%-15%,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模块。然而,随着本土算力的崛起和供应链的持续深化,国内PMIC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模拟芯片是处理连续模拟信号的集成电路,主要承担信号采集、放大、滤波、转换和控制等功能。模拟芯片可以分为信号链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两大类,其中信号链芯片负责信号调理,确保信号传输精度;而电源管理芯片则实现电能转换与分配,保障设备稳定供电。与数字芯片相比,模拟芯片具有生命周期长、不过分依赖先进制程以及设计依赖工程师经验等特征,技术壁垒较高。
全球模拟芯片市场呈现出“美国主导设计、中国主导需求”的格局。美国巨头如德州仪器、亚德诺和安森美等拥有宽广的产品线,在高端产品上布局良久,几乎实现了垄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而中国则占据了全球模拟芯片需求的约40%,但国产替代率整体仅为30%,且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高端产品如汽车和工业方面的布局仍有待加强。然而,在国产替代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模拟芯片行业的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以TI和ADI为代表的国际模拟芯片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传统优势正逐渐削弱,本土厂商的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需求疲软,终端消费电子市场萎靡,叠加产能过剩,导致库存积压。在此背景下,德州仪器全面下调了中国市场电源管理和信号链等通用模拟芯片的价格,降幅达20%-30%,以应对中国本土模拟芯片厂商的份额侵蚀。这一举措标志着模拟芯片进入了下行周期。然而,随着2025年二季度TI模拟芯片营收同比增长18%,行业库存有所优化,以及TI宣布对超过6万款产品进行全球涨价,涨幅在10%-30%之间,重点覆盖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领域,模拟芯片市场开始呈现出复苏的迹象。AI服务器和部分新型汽车电子领域均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有望从下行周期调整至复苏周期。
在模拟芯片市场投融资方面,2025年呈现出“政策驱动、技术突围、资本聚焦”的特征。国内厂商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叠加国际供应链重构与政策扶持,行业投融资活跃度显著提升。具备车规级/工业级产品能力的厂商成为资本焦点。同时,由于前几年资本的过度涌入,模拟芯片领域也成为半导体行业“反内卷”的焦点,头部企业或将通过并购整合加速平台化布局。中长期来看,国产化率的提升将持续吸引资金流入,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新周期。
政策的持续共振也为模拟芯片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实施的“流片地即原产地”规则以及美国对进口芯片及半导体征收关税等措施,或将打破半导体全球化的格局,推动区域化发展。这将显著提升美系模拟芯片的成本,加速国产替代进程。短期内,消费电子和部分汽车领域将实现最快替代;中期来看,工业控制领域的替代需突破技术瓶颈;长期来看,这将推动全球供应链形成“美国本土制造+亚洲封装”和“中国成熟制程自主化”的双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