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关于武则天与水席的佳话流传至今。故事发生在武则天巡视洛阳之际,当地官员为了表达敬意,精心筹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宴席——水席。这场宴席以其独特的荤素搭配、多样的形式和清淡的口感,深深吸引了这位品味挑剔的帝王。武则天对水席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自此,水席便成为了她节庆时刻犒赏臣下的首选,迅速在官场中流传开来,成为了宴请宾客的尊贵象征。
据传,袁天罡这位著名的道士与天文学家,在早年观测天象时便预见了武则天将成为皇帝的命运。为了暗示这一天机,袁天罡巧妙地设计了一场宏大的水席宴席。在这场宴席中,每一道菜肴都寓意深远,不仅预示着未来二十四年的酒肉盛宴,更通过汤汤水水象征着武则天的成功水到渠成,而干湿相间的食材则隐喻了她与权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水席之所以备受推崇,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菜品,更在于其讲究的上菜顺序与口味层次。宴席开篇以八道冷菜为引子,既赏心悦目又开胃解腻,随后是四道气势恢宏的大菜。每当一道大菜上桌,总伴随着两道中等规模的菜肴,被形象地称为“带子上朝”。而宴席的尾声更是别具匠心,一道名为“黄袍加身”的参汤,预示着整场宴席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更为传奇的是,武则天虽多年享用水席,却直到临终前才隐约察觉到其中的深意。在阳宫卧病期间,她依然对水席念念不忘。然而,当最后一道碧波伞丸上桌时,她误将菜名听作“完之”,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在喃喃呼出“水席”二字后,这位传奇女帝便与世长辞。这一传说使得唐代人将水席称为“武后水席”,并在原有的二十四道菜后增添了一道寓意圆满的蛋汤——“圆满如意汤”。
如今,在水席的宴席上,当鸡蛋汤缓缓登场时,了解当地风俗的人便知晓,这碗汤标志着水席的圆满结束。二十四道美味佳肴逐一呈现,宾客们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起身离席,留下的是对水席无尽的美好回忆与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