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科研人员近日在南极洲取得了一项重大发现,他们揭开了一种全新史前鱼类的神秘面纱。这项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报告》上,标志着巴西在古生物学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种新发现的史前鱼类生活在大约6600万年前,体长仅约6厘米。尽管体型小巧,但它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因为这是南极洲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脊椎动物化石,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南极长胸鳍鱼”(Antarctichthys longipectoralis)。
这项研究由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UERJ)与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历经四年时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阿图尔·布鲁姆介绍,这是一个与恐龙同时代的新物种,其骨骼保存得几乎完整无缺,对南极洲和巴西的科学研究都具有深远影响。
化石的发现地点位于南极洲的詹姆斯罗斯群岛。布鲁姆回忆说,当时科研团队正在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像往常一样边走边观察地面,突然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化石。这块化石保存得极好,凭借肉眼就能辨认出来。科研人员迅速将其采集并带回了实验室进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史前鱼类,科研团队在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UFRJ)下属的工程研究院(Coppe)对化石进行了计算机断层扫描。这项高科技手段使他们能够观察到化石内部肉眼不可见的结构,为重建史前时期南极洲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巴西科研团队发现,史前时期的南极洲气温在20°C到30°C之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这里生活着多样的动植物,包括鱼类、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当时南极洲的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包括如今在巴西常见的南洋杉、松树和蕨类等。
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南极洲史前生态系统的认识,还进一步印证了南极洲与南美洲南部(包括巴西、智利和阿根廷)在古生态上的相似性。同时,它也为理解地球的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发现的史前鱼类化石,无疑为巴西的古生物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展示了南极洲史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