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巨头们纷纷布局,AI眼镜正逐步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生活,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重要移动入口。meta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近期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未佩戴AI眼镜的人群可能在认知上陷入劣势,这一言论不仅揭示了AI眼镜的重要性,更预示着一个全新科技秩序的到来。
2024年,meta成功打通了算法、芯片、光学和交互技术的全链路闭环,其Ray-Ban meta眼镜实现了全天佩戴与实时推理功能,将人机关系推向了“无感融入”的新阶段。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AI眼镜技术的飞跃,也为智能硬件的商业化路径提供了新方向。
回顾历史,AI眼镜的技术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08年,爱普生便推出了AR眼镜BT-100项目。2012年,谷歌以Google Project Glass试水市场,尽管开启了智能眼镜面向消费者的元年,但因功能有限、续航不足及隐私争议等问题而未能持续。然而,谷歌的尝试却启发了如祝铭明等创业者,加速了Rokid等公司的诞生。
AI大模型的兴起,如同一场算力与算法的革新风暴,重新定义了AI眼镜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显示终端,而是成为了随身携带的智能伙伴。这一转变,让AI眼镜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核心移动入口。
meta、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将AI眼镜定位为“随身AI助理”的终极载体。与纯软件应用相比,智能硬件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包括硬件销售、内容订阅、增值服务等,同时提供了更为直观、沉浸、便捷的用户体验。AI眼镜作为“终极载体”,将整合原本分散的应用功能,形成一个AI应用池,这种创新方式或将成为主流企业的新标准。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眼镜的市场表现远超预期。meta推出的无视觉功能AI眼镜销量已达224万副。据IDC最新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到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中国市场更为显著,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
然而,市场的繁荣背后,不乏因技术不成熟或产品粗糙而失败的探索者。当前,Rokid、小米、夸克等公司正在关键路径上精心打磨产品,力求在深耕中实现突破。这种“慢下来”的策略,并非保守,而是对技术与市场的深刻洞察。
AI眼镜面向的是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它不再依赖完整的App加载与界面,而是通过瞬跳、反馈、行动等指令实现即时响应。用户无需打开App,而是随时随地、免手操作、以第一视角享受瞬时体验。AI眼镜的普及,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一组“碎片化刚需场景”的聚合能力。
以夸克眼镜为例,用户戴上眼镜后,可直接通过语音指令完成购物、导航、比价、支付等全过程,实现全闭环体验。这种创新,不仅展现了AI眼镜在生态层面的潜力,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科技行业的创新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人们习惯于等待像iPhone那样的颠覆性产品,但AI眼镜的崛起却呈现出多元形态并进、持续场景验证和生态协同推进的特点。Ray-Ban meta的“减配式”产品策略,以及小米AI眼镜的迅速亮相与热销,都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成功。
当前,AI眼镜市场正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meta作为范式定义者,率先构建了完整的软硬件闭环,并用销量验证了市场可行性。小米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渠道和资金优势,成为智能眼镜赛道的强劲力量。而Rokid则凭借技术研发上的领先,在波导光学、AI算法集成等方面打造了差异化优势。
夸克依托阿里生态,将碎片化场景串联起来,让AI眼镜成为内容和信息的载体。这种逻辑与小米汽车相似,都是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内容生态优势,推动智能硬件的普及与发展。
在AI眼镜的赛道上,各大玩家正展开激烈竞争。然而,无论最终谁将胜出,关键在于谁能真正将碎片化场景转化为用户不可或缺的日常体验,将新一代入口深度嵌入用户的“视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