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慢牛”行情的韵味,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交易周(8月18日至22日),“慢就是快”的理念得到了生动诠释。
回顾这一波行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场的稳健步伐。8月22日,本周五,沪指成功站上3800点大关;而在此之前,每一个整百点的突破都伴随着时间的积累——8月14日沪指盘中首次站上3700点,8月5日则最近一次站稳3600点,以此类推,直至7月9日站上3500点。在这过程中,市场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5月6日至6月23日之间,沪指在3300点至3400点区间内震荡了长达34个交易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指数的不断攀升,突破整数关口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显示出市场信心的增强和动能的累积。与近十年的历史行情相比,这次的“慢牛”实际上并不慢。例如,从2020年6月下旬到2021年2月中旬,沪指从2966点涨到3731点,耗时近9个月;而本轮行情中,沪指从较低点位的反弹速度明显加快。
然而,对于亲身参与这波反弹的投资者而言,他们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首先,尽管指数呈现出“慢牛”特征,即很少出现大涨,甚至中阳线也不多,但总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据统计,自4月7日以来,沪指收盘涨幅超过1%的交易日屈指可数。同时,指数基本沿着趋势线上行,特别是在6月23日站上3400点后,市场波动性显著降低。
其次,尽管沪指与平均股价均呈现“慢牛”趋势,但个股的涨跌情况并不稳定。在沪指站上3300点后,个股情绪往往会在达到高潮后迎来短暂的退潮期。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情绪的波动性和“无形之手”的调控作用,也促使大小盘风格轮动和领涨板块的变化。
从板块轮动来看,4月至6月期间,微盘股和小盘股整体表现突出;而进入6月下旬至8月初,创业板指和中证500等指数开始奋起直追;最近半个月,市场则更加青睐具有科技属性的权重股。这一变化使得科技股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也让不少投资者意识到本轮牛市或许仍是“科技牛”。
对于市场的后续走势,多家券商和研究机构给出了积极的展望。他们指出,尽管本轮行情的涨幅和斜率难以与历史上的大牛市直接相比,但若结合市场扩容因素来看,当前行情的强度并不逊色。随着三季度PPI有望触底回升,盈利修复的动力将逐步增强;同时,流动性和政策预期将继续支撑估值扩张,市场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击”。
在投资策略上,专家建议重视三条主线:一是强者恒强的高弹性成长科技,如AI、算力、机器人、军工等;二是景气硬支撑或业绩超预期的领域,包括稀土永磁、贵金属、工程机械等;三是地产止跌回稳形势下的估值修复机会。对于市场回调的应对策略,专家指出,牛市期间大盘回调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此时追涨前期强势板块胜率较高。
外资机构近期也对中国资产的后市展望愈发乐观。他们指出,中国成长股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AI、高端制造和半导体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