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揭晓了2025年度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最具影响力榜单,华为掌舵人任正非、DeepSeek公司首席执行官梁文锋、宇树科技领头人王兴兴、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以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掌院人薛澜等中国企业家与学者荣耀登榜,此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与历年榜单相比,今年中国上榜人数不仅大幅增加,而且上榜者的背景与角色也更加多元,涵盖了“领航者”“革新者”“塑造者”以及“智者”等多重身份。这一趋势不仅映射出中国AI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也是全球技术格局日益“去地理化”扩散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本土创新环境不断成熟、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生动写照。
面对当前国际技术竞争的激烈态势,一些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垄断核心技术、闭源策略来主导AI领域的话语权,并意图借此重塑全球技术分工与标准。然而,DeepSeek公司所采取的开源技术路线,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技术格局提供了中国智慧,增强了AI行业的开放性和多元参与性,为技术平权发出了响亮的“宣言”。在这一开源生态的推动下,全球众多企业得以以极低的成本享受到AI技术的红利,并通过开源模式回馈其他参与者,共同分享发展的果实。
在此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正积极拥抱AI“去地理化”所带来的机遇。《2024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预测显示,到2030年,该地区的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其中AI市场规模将突破5800亿美元。新加坡率先推出国家AI战略2.0,并与OpenAI携手设立亚太中心;马来西亚发布了国家AI治理与伦理指南,吸引了字节跳动、微软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投资;印度尼西亚则制定了《2020—2045年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蓝图》,预计2030年AI将为印尼经济贡献3660亿美元。随着这些国家科技自主意识的增强,技术“殖民”的“最后一道防线”正被逐步瓦解。
在人才流动方面,尽管美国仍汇聚了大量顶尖的AI人才,但在其顶级AI研究机构中,中国人才的占比已高达38%,超过了美国本土的37%。随着美国对STEM领域中国学者签证审查的趋严,海外人才回流的趋势也在加速。与此同时,梁文锋、王兴兴等本土杰出人才的上榜,也预示着以“本土培育”与“人才回流”为核心的人才战略正展现出巨大潜力。
中国AI产业的崛起,呈现出一个以顶层政策为指引、自主创新为驱动、长期主义为基石的系统性创新模式。自主创新的定力,核心在于对长期主义的坚守,而顶层政策设计则是这份坚守的坚实支撑。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中国AI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442万家,仅在2025年就新增了50.5万余家。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政策支持从要素驱动向系统赋能的深刻转变。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还体现在对应用转化的推动上。例如,政策明确要求在大数据智能、多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等基础理论领域取得突破,并同步推动AI与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大模型在综合性能上的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急剧缩小至0.3%。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中国在技术路线上的差异化创新——在开源生态建设和垂直领域应用上形成了独特优势。在开源生态领域,阿里通义实验室已开源超过200款模型,其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超越美国的Llama,成为全球衍生模型数量最多的开源大模型。该实验室的Qwen2、Qwen2.5等模型还入选了斯坦福报告评选的2024年最具代表性AI模型,彰显了中国在大模型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从初步崭露头角到如今的强势崛起,中国AI的发展历程表明,构建一个开放共享、人才辈出、创新不息的生态系统是成功的关键。中国以共建共享为核心、兼顾效率与包容的发展模式,将为全球人工智能乃至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创造更多元的价值理念和更丰富的合作机会。在自强不息、携手创新的道路上,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可持续的未来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