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一张引人发笑的海报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张海报上,本应深藏地下的花生竟然“爬”上了枝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示着。这张出错的海报源自某电商平台上一款名为“四粒红花生”的产品详情页,其宣传海报上的常识性错误迅速成为了网友热议的话题。面对质疑,该品牌迅速回应,称这是由于误用了AI生成的图片素材所致,并表示已经对相关页面进行了修正和更新。
这并非AI首次在公众视野中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早在今年3月,某公司的户外广告中,AI生成的模特竟然拥有六指,这一画面让人大跌眼镜。而去年,OpenAI的Sora团队公布的一段AI生成视频中,更是出现了多条令人啼笑皆非的反常识场景,如四条腿爬行的蚂蚁、玻璃杯刚被抬起桌面就提前出现碎片等。
随着AI技术在图文与视频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开始鼓励用户使用AIGC技术进行内容创作。然而,AI技术的快速普及并未能完全避免“常识性翻车”现象的发生。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看似“聪明”的AI,总是会在一些基础常识上犯错?
探究AI犯错的根源,一方面在于训练数据的偏见。当前,大多数通用AI模型仍依赖于互联网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包含大量的刻板印象或错误信息。这导致AI在生成内容时,往往会放大人类的错误认知,从而产生误导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尽管AI在模式识别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快速模仿图像、文字的表面特征,但它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感知和主动实验能力。因此,AI在因果推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准确理解人类的意图,从而生成反常的内容。
AI的便捷性也让一些人忽视了其生成内容仍需经过严格的“人类审核”这一环节。部分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滥用AI技术,忽视了人工把关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低级错误频发,还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有评论甚至指出,对于使用含AI生成错误信息的企业,其产品质量也值得怀疑。
从“花生上树”到“六指模特”,再到“四腿蚂蚁”,这些AI生成的“怪物”不仅暴露了技术的漏洞,也反映了人工智能在迭代过程中的“成长阵痛”。这提醒我们,在使用AI技术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创意、真实与伦理的底线。AI仍是一种工具,其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它。在使用AI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实现“技术工具”与“人类责任”的平衡,确保AI技术能够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不违背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