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的一所公立高中里,阿尚蒂·罗萨里奥,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挑战并非来自繁重的课业或是激烈的竞争,而是源自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这彻底改变了她的学习生态。
阿尚蒂发现,无论是历史课上对《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自述》的深入探讨,还是数学课上复杂的代数问题,同学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这些工具能够快速生成解读注释和解题步骤,使得原本需要深度思考和讨论的学习过程变得机械化。在课堂上,原本应是思想碰撞、灵感迸发的时刻,现在却充斥着复制粘贴的内容,教育的本质似乎正在被削弱。
更令阿尚蒂担忧的是,人工智能的滥用不仅导致了作弊行为的泛滥,更侵蚀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晚上11点59分的作业截止时间曾经让学生们争分夺秒、全力以赴,但现在,人工智能让拖延变得轻松,作业截止时间失去了往日的紧迫感。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依赖聊天机器人快速完成任务,而忽视了自我挑战和成长的重要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学校引入了抄袭检测工具和考试监考软件,但这些措施并未能完全遏制人工智能的滥用。学生们总能找到绕过这些限制的方法,如使用“人性化处理工具”来修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或是在考试中偷偷携带手机。阿尚蒂观察到,这些预防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阿尚蒂还注意到,人工智能的普及正在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轻松得分,而忽视了真正的学习过程。她回忆起加入辩论队的经历,那里曾是她锻炼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乐园。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辩论队中的渗透,比赛变得越来越注重形式而非实质,曾经的激情与挑战如今变得空洞无物。
当然,阿尚蒂也承认,人工智能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理解、探索话题,甚至作为学习辅助工具。但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这些工具,避免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她担心,如果学生们一直依赖人工智能来逃避压力或截止日期,当这些工具不再可用时,他们将如何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阿尚蒂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学生评估体系。学校应该更加注重那些不易被技术替代的任务,如口头考试、个性化写作任务等。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日志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困难和收获。这些策略有助于营造一个重视诚信、鼓励创造力和原创思维的学术环境。
在阿尚蒂看来,人工智能正在造就一代“永远的新手”,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为了避免这一后果,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调整教育方式和评估体系,确保学生们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真正的学习动力和成长。
阿尚蒂的故事是无数高中生的缩影,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他们既兴奋又迷茫。如何在这一变革中找到平衡点,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