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的浩瀚科技星空中,一场由meta引发的AI人才争夺战曾如流星划过,璀璨而短暂。故事的主角,马克·扎克伯格,以他一贯的果敢与决绝,试图用金钱为武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抢占先机。
2025年初,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则令人咋舌的消息:一位meta老员工,五年勤勉,年薪不过50万美金;而新来的面孔,刚从OpenAI跳槽,年薪竟高达500万美金。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对比,更是扎克伯格对AI领域野心的宣言。
他挥金如土,从苹果AI高管彭汝明,到ChatGPT的联合创始人赵昇嘉,再到前Scale AI创始人汪滔和前GitHub CEO奈特·弗里德曼,一个个在AI界如雷贯耳的名字,被meta的天价合同一一收入囊中。然而,这场看似势不可挡的人才收割,却在一个月后遭遇了滑铁卢。
那些被金钱吸引而来的顶尖人才,如同过客般匆匆离去,重返OpenAI的怀抱。扎克伯格的“人才收割机”瞬间成为业界的笑柄,甚至被对手用作抬高员工身价的“薪资谈判工具”。这场由“钞能力”驱动的战争,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混乱的结局。
要理解这一切,还需回溯到2021年,扎克伯格站在虚拟的数字客厅里,宣布Facebook更名为“meta”,誓要投身元宇宙的宏大叙事。那时的Facebook正深陷泥潭,声誉危机四伏,元宇宙成了他逃离现实的华丽“障眼法”。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数百亿美元的投入,换来的是月活跃用户不足20万的旗舰产品Horizon Worlds,以及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非议。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执念,让他与硅谷的同辈们渐行渐远。当马斯克忙着发射火箭,谷歌和微软在AI领域闷声发财时,他却孤注一掷地押注元宇宙。公众的嘲讽和厌恶如潮水般涌来,他被《新共和》杂志评为“年度大恶人”,甚至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也饱受恶搞和嘲讽。
元宇宙的惨败,让AI成为了扎克伯格挽救个人声誉和公司未来的唯一赌注。他成立了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目标直指创造比人类更聪明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AGI)。彭汝明等顶尖AI人才,就是他手中的“王牌”。
然而,meta的KPI导向文化与顶尖AI研究所需的长期主义和使命感格格不入。新员工入职数月便选择离开,他们追求的是平台、文化、发展空间,以及改变世界的成就感,而非单纯的金钱。扎克伯格试图用金钱去衡量和购买他所不懂的信仰,却忘了人才不是商品,忠诚度更不是高价就能买到的。
在这场AI战争中,扎克伯格与马斯克的恩怨纠葛也成为了科技圈的热门话题。从“笼斗”闹剧到私下收购OpenAI的传闻,两人的关系充满了表演性和复杂性。而在meta内部,新旧势力的路线之争更是撕裂了一切,图灵奖得主杨立昆与新帅汪滔的矛盾,让公司的AI业务陷入了一地鸡毛。
终于,在经历了数月的喧嚣、狂热和内讧之后,meta暂停了招聘。发言人声称此举是为了为新的超级智能业务建立坚实的结构,但背后的混乱却难以掩盖。这场混乱的根源,深植于扎克伯格的性格与权力结构之中。
他崇拜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通过精巧的股权结构设计牢牢掌控着公司。董事会形同虚设,他对待竞争和员工的方式都充满了个人色彩和专制气息。他提出的“个人超级智能”愿景,不仅是他商业布局的延伸,更是他个人意志的终极体现——一个他能掌控并“赐予”全世界的超能力。
然而,当扎克伯格为这台超级智能机器注入了无穷的算力之后,却发现金钱无法买到一个足以留住人心的灵魂。那些被高价吸引而来的背影,一个月后就转身离去;内部的抱怨声从未停歇,像背景噪音一样伴随着他。
此刻的扎克伯格,或许正站在数字的巅峰,却也是最孤独的人。他创造了一个社交帝国,却最不懂社交;他追求着控制一切的超能力,却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