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的算法工程师与好莱坞的影视创作者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一位00后华裔女性给出了答案——她用AI重构了影视制作的全流程,带领团队打造出全球首家AI原生影视工作室Utopai Studios,首年营收即突破1.1亿美元,被《福布斯》称为“AI闯入娱乐业最激进的一跃”。
这位被称为“颠覆者”的Cecilia Shen,21岁时便成为谷歌秘密实验室最年轻的工程师,主导的产品被财富500强企业采用;22岁创立Cybever公司,以AI生成高精度3D虚拟环境技术切入游戏与影视行业;24岁那年,一通来自美国五大影视公司的电话彻底改变了她的轨迹——对方建议她:“别只卖工具了,试试虚拟制片。”
在飞机上读完迪士尼前CEO鲍勃·伊格尔的自传后,Cecilia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转型。她将公司更名为Utopai Studios,并组建了一支“好莱坞改革派”团队——成员包括奥斯卡提名编剧、派拉蒙前CEO以及一众概念设计师与特效艺术家。这个组合的野心,是直接挑战传统影视制作的底层逻辑。
“生成式AI的终极目标不是提供API接口,而是创造内容。”Cecilia的团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四项技术突破:从程序化生成3D资产,到构建“空间语法”理解物理规则;从开发能理解抽象指令的AI创意总监,到实现从3D布局到成片的完整工作流。其中最关键的是“Previz-to-Video Pipeline”技术——导演只需几分钟就能预览接近成片质量的镜头,甚至能实现“即兴拍摄式”创作迭代。
这项技术首先被应用在两部“高难度作品”上:史诗电影《科尔特斯》由奥斯卡提名编剧执笔,被称为“好莱坞史上最难拍的十大未拍电影”之一;科幻剧集《太空计划》则被形容为“《壮志凌云》遇见《世界大战》”,已预售至欧洲市场。与传统制作相比,Utopai的AI系统压缩了前期可视化、分镜设计、场景搭建等多个中间环节,直接将制作周期缩短了60%以上。
好莱坞的改革需求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土壤。在传统影视档案库中,无数因成本过高或技术受限而搁置的剧本,正等待AI的“解封”。Cecilia观察到,顶尖的概念设计师和特效艺术家已开始主动将生成式工具融入创作流程:“他们不是用AI取代直觉,而是用它延展直觉。一旦掌握提示词技巧,创作效率显著提升,作品也更具情感共鸣。”
这种转变并非一帆风顺。Cecilia的团队曾面临技术鸿沟:当AI从生成“随机森林”转向“城市街区”或“室内空间”时,真实感不再取决于随机摆放,而是功能逻辑与空间秩序。为此,他们训练AI理解隐性规则——比如为什么书桌总靠近窗户、消防通道必须留白、哥特式教堂前为何设有广场。最终,系统不仅能生成视觉上逼真的场景,还能模拟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预期。
市场对这场变革的回应超出预期。Utopai Studios不仅未遭好莱坞抵制,反而成为第一家加入好莱坞公会的AI公司。今年秋季,其作品将登陆戛纳MIPCOM和美国AFM电影节,被业内视为“可能改变电影行业格局的历史性时刻”。
“观众不在乎内容是否由AI生成,只在乎是否精心打磨。”Cecilia在领英上写道。她认为,AI驱动的内容世界将引发全球注意力之争,而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专有数据、流程集成、领域专用模型以及技术与创意的融合。在她看来,最强的团队必须同时具备技术深度与“好品味”——这或许正是这位00后掌舵者能颠覆百年影视工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