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19时3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重要时刻——谷神星一号(遥15)运载火箭搭载云遥一号27星腾空而起。这颗由天仪研究院与云遥宇航联合研制的卫星,在入轨后迅速传回正常遥测参数,标志着本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天仪研究院第21次太空任务的核心载体,代号TY170的卫星采用50公斤级科学实验平台设计。其搭载的GNSS掩星探测载荷与长波红外相机,将重点开展大气探测与地表环境监测的技术验证。其中,GNSS掩星探测技术通过反演大气温湿压参数,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了我国在空间气象数据领域的自主可控。
该卫星的创新性体现在多领域技术验证的集成化设计。其平台首次系统整合推进系统、姿态控制、星上数据处理及空间探测等领域的12项新技术验证,通过在轨飞行数据推动产品技术转化。这种模式不仅拓展了卫星制造产业链,更为构建高性价比、强适应性的新型卫星平台提供了实践样本。
GNSS掩星探测数据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多领域验证。在气象领域,其提供的实时数据可显著提升灾害预警精度;农业领域,通过地表温湿度监测助力精准种植;航空航海领域,为航线规划提供关键气象支撑。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该技术已向沿线国家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累计覆盖23个国家的气象监测需求。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指出,TY170的发射具有双重战略意义:既是对新一代卫星平台技术成熟度的关键验证,也是推动航天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实践载体。通过搭载合作伙伴的8类新型载荷,该卫星构建了覆盖研发、测试、应用的全链条验证体系,使卫星在轨验证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35%。
数据显示,天仪研究院已累计完成38颗卫星发射任务,其中31颗为科研卫星。服务对象涵盖中科院、清华大学等67家科研机构及商业企业,搭载载荷覆盖导航增强、电推进系统等14个技术领域。其研发的卫星平台在轨寿命已突破5年,载荷搭载能力提升至80公斤,服务响应时效缩短至72小时内。
在技术迭代方面,该机构形成"三代同堂"的产品矩阵:第一代平台专注基础科研验证,第二代实现商业应用集成,第三代则向智能化、模块化方向演进。这种分层技术路线,使其既能满足高校的基础研究需求,也能支撑商业客户的定制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