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多个城市的电动车销售集中区发现,原本热闹的电动车一条街出现大量门店关闭现象。在某社区附近的电动车销售区,短短数百米街道上已有五家门店贴出转让告示,剩余门店内顾客稀少,与往年同期人头攒动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一位从业十年的经销商王先生透露:"近半个月就有三家老店停业,预计九月还会有一批门店退出市场,这种情况近年从未出现。"
电动车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电动车专营店数量较年初已减少12.7%,预计三季度末关店比例将达18%。三四线城市情况更为严峻,部分地区关店率超过四分之一。尽管当前全国电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平均每四人拥有一辆,但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回顾2020年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受限曾推动电动车销量激增,如今行业却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市场供给端呈现明显过剩特征。2024年行业报告显示,国内活跃电动车品牌达700余个,较2020年增长一倍有余。然而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前20大品牌占据近七成市场,剩余品牌只能在三成市场中激烈竞争。产品同质化问题尤为突出,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市场不同品牌车型在外观、配置上高度相似,部分中小品牌甚至采用相同零部件供应商,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
技术创新停滞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锂电池成本有所下降,但续航提升幅度有限。中国自行车协会调查显示,47.6%的消费者对续航能力不满,新品吸引力持续下降。消费者更换周期从原来的2-3年延长至3-5年,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25年新增需求中,68%来自更新换代,仅有32%为首次购买,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经营成本持续攀升加剧行业困境。多地经销商反映,近两年门店租金上涨15%-25%,人工成本增加20%,而车辆平均售价反而下降5%-10%。杭州某经销商表示:"现在单车利润从400-500元降至300元左右,低端车型利润更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门店平均月销量32.6辆,较2023年同期下降31.8%。按照当前利润水平,中等规模门店月销需达100辆才能保本,这对多数门店而言难以实现。
制造商渠道策略失衡进一步恶化市场环境。为冲销量,多家企业降低加盟门槛,导致区域门店密度激增。佛山市场调研显示,当地电动车门店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8家,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同时,制造商强制经销商进货新品,造成库存积压严重。截至2025年7月,终端门店平均库存周期达3.8个月,超出正常水平近一个月。
消费者应对策略需更加审慎。专家建议优先选择行业排名前30的品牌,这些企业供应链稳定,售后服务体系完善。调查显示,雅迪、爱玛等头部品牌门店关闭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对于清仓特价产品,消费者需警惕售后风险,部分关门店铺的三包凭证可能失效。建议车主提前储备刹车片、轮胎等易损件,并学习基础维修技能。2025年电动车自修APP下载量同比增长134%,显示车主自助维修需求上升。
市场变革催生新型服务模式。北京、上海等地出现"共享维修空间",提供场地和工具供车主自助维修,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类空间2025年一季度数量增长86%,年均服务费约200元,较传统维修店节省40%成本。电动车保险市场同步发展,2025年投保率达38.7%,除盗抢险外,电池损坏、充电故障等专项保险产品受到关注,年均保费150-300元。
行业调整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2010-2020年为高速扩张期,品牌和门店数量激增;2020-2023年进入稳定发展期,市场规模趋近饱和;2024年下半年起进入结构调整期,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协会预测,到2025年底全国电动车品牌将减至500个以内,门店数量较高峰期减少约30%。多位从业者表示,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消费者最终将受益于更规范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