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技术的浪潮中,宇树科技正以独特的创新姿态引领行业发展。今年8月举办的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H1人形机器人以绝对优势包揽1500米、400米及4×100米三项冠军,其流畅的机械动作与精准的运动控制引发全球关注。这项突破的背后,站着一位从校园实验室走向世界舞台的科技探索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这位被业界称为"四足机器人教父"的创业者,学生时代却经历过典型的成长阵痛。"大学前两年我像无头苍蝇般乱撞",王兴兴回忆起2000年代初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求学经历时坦言。转折点出现在大一寒假,当多数同学沉浸在假期休闲时,他用200元零用钱购买电子元件,在宿舍里组装出首个双足机器人模型。这个身高不足30厘米的简易装置,虽然只能完成抬腿、转身等基础动作,却点燃了他对机器人技术的炽热追求。
从校园实验室到杭州未来科技城,王兴兴带领团队完成多次技术跃迁。2016年推出的Laikago四足机器人首次实现动态平衡控制,2021年发布的Go1机器人搭载自研运动算法,能以4.7m/s速度稳定奔跑。今年H1人形机器人的惊艳表现,标志着公司从"足部智能"向"全身协调"的技术跨越。这些突破背后是每年超30%的研发投入,以及由120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对"仿生运动控制"的持续攻坚。
"真正的创新要解决实际问题",王兴兴在技术分享会上强调。他展示的最新视频中,H1机器人正在模拟建筑工地场景,用机械臂搬运20公斤重的建材。这种"移动+操作"的复合能力,正是团队针对灾害救援、物流搬运等场景开发的解决方案。据技术白皮书披露,下一代机器人将集成触觉反馈系统,使机械手抓取易碎物品时的力度控制精度达到0.1牛。
对于怀揣科技梦想的年轻人,王兴兴给出三重建议:保持跨学科知识储备、建立问题导向思维、在试错中积累经验。他特别提到团队中95后工程师的成长案例:"有位毕业生三年间从参与部件测试到主导核心算法,关键在于他始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这种"干中学"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宇树科技的人才战略核心。
在杭州研发中心的展示墙上,"让机器人服务人类"的标语格外醒目。王兴兴指着概念图中的工程机器人模型说:"我们正在研发具备地形适应能力的重型设备,未来可应用于山地救援、矿产开采等极端环境。"这些设想与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联合研究项目形成呼应,预示着人机协作将开启生产力变革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