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高工咨询(GGII)牵头,联合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编撰的《2025年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该报告以141页的篇幅,系统梳理了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的定义、技术分类、产业链结构、市场动态、技术突破及应用场景,为行业提供了全景式分析。
智能焊接机器人作为融合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设备,突破了传统示教型机器人的局限,具备自主识别焊缝、动态规划路径等“免示教”能力。根据本体结构,该类机器人可分为六轴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按传感器类型,则涵盖视觉传感与激光传感两大方向。其核心优势在于显著提升焊接效率与精度,改善作业环境,同时缓解焊工短缺的行业痛点。
从产业链看,上游聚焦核心模块,包括机器人本体、3D视觉系统及激光焊缝跟踪系统。数据显示,2024年机器人本体与视觉/激光跟踪系统的成本占比超过60%。中游为系统集成环节,下游则集中于钢结构、船舶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以钢结构行业为例,2024年加工量达1.09亿吨,其中60%需依赖焊接工艺;船舶行业同年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占比领先,智能焊接机器人成为解决非标生产难题的关键工具。
市场增长方面,中国焊接机器人市场呈现双轨并行态势。2024年整体销量达5.25万台,同比增长12.9%,预计2025年将增至5.75万台。其中,智能焊接机器人增速更为迅猛,2024年国内销量0.43万台,2030年预计突破3.73万台,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超43%;全球市场2024年销量0.62万台,2030年有望突破5万台。
技术层面,焊缝识别跟踪(激光与视觉传感)、离线编程与仿真、系统集成及AI控制技术构成核心支撑。当前,行业正从单一传感向多模态融合感知升级,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实交互。不过,国内外技术差距仍存:外资企业在核心部件(如高精度传感器、运动控制器)的技术积累更深厚,而国内企业通过性价比优势与本土化服务逐步打开市场。
应用场景上,智能焊接机器人已从钢结构、船舶领域向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行业渗透。例如,在船舶制造中,机器人可适应复杂曲面焊接需求,减少人工干预;在工程机械领域,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换产,提升柔性生产能力。报告还列举了昇视唯盛、藦卡机器人等参编企业的创新案例,展示激光视觉导航、自适应焊接工艺等核心技术,以及钢结构节点焊接、船舶分段组装等典型应用场景。
蓝皮书指出,未来技术将向AI深度赋能、多模态感知融合、模块化架构方向演进。市场发展需突破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等瓶颈,但随着产业链协同完善与应用场景拓展,行业有望进入爆发期,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