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一场看似偶然的招标失败,却暴露出产业链最关键的瓶颈——火箭运力。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为“千帆星座”组网项目发起的6.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从2月到8月连续三次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流标,这一戏剧性场景背后,是整个行业对大运力液体火箭的迫切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深刻矛盾。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卫星轨道和频率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但设置了严格的时限:星座计划需在7年内发射首星,9年内完成10%部署,12年内完成50%,14年内全部完成。这一规则下,中国星网与垣信卫星申报的3万余颗卫星组网任务,正与时间展开激烈赛跑。2025年上半年,中国以35次发射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中国星网在7月27日至8月17日的21天内完成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太空,展现出国家队的高密度发射能力。然而,民营火箭领域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尽管政策开闸已十年,但尚未出现能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成熟大运力液体火箭。
卫星市场的热度正从组网领域向细分赛道蔓延。8月29日,航天宏图宣布与国际客户签订9.9亿元卫星及地面系统合同;5月,微纳星空中标四川8.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上游供应链同样感受到这股热浪:金属3D打印龙头铂力特透露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但所有订单的兑现都依赖于一个核心环节——火箭运力。
垣信卫星的招标过程成为行业现状的缩影。7月21日,该公司调整招标方案,将总预算提升至13.36亿元并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火箭在950公里轨道运力不小于2.8吨且需有成功飞行经验,包件二允许800公里轨道运力不小于4.8吨的火箭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首飞。这一调整被视为向民营火箭公司抛出橄榄枝——8月15日,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三家企业入围包件二候选名单,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而流标。同日启动的第二次招标再次遭遇相同困境,暴露出民营火箭领域大运力型号的稀缺性。
当前,行业目光聚焦于三款尚未首飞的液体火箭: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采用液氧甲烷推进,一级动力系统已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总推力达7542千牛;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走液氧煤油路线,近地轨道运力宣称达17吨,经历2024年地面试车失利后已完成结构验证;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计划9月首飞,近地轨道运力12吨且已承接空间站货运任务。这三款火箭的运载能力均远超垣信卫星包件二的技术要求,但尚未有成功入轨记录的现实,让卫星公司既期待又焦虑。
民营火箭企业正沿着两条路径突围。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选择“固液并举”策略,先用固体火箭满足“小、快、灵”市场需求——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已完成8次飞行,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下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这种策略通过商业闭环反哺液体火箭研发,但固体火箭的运力和成本仍难以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另一条路径则由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企业践行,他们从创立之初就聚焦大运力可回收液体火箭,尽管需要持续投入且面临技术风险,但被视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天兵科技累计融资超40亿元,近期1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天龙三号”首飞和批产,折射出资本对这一技术路线的认可。
发射场与供应链的配套建设正在加速。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一期两个工位已投入使用,二期项目于2025年初开工,计划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民营企业也在自建发射设施,天兵科技位于酒泉的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工位已于7月通过验收。上游供应商方面,铂力特确认多个项目进入批量生产,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因批量制造实现收入增长。资本市场通道同样打开,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为后续研发储备资金。
卫星互联网终端厂商的感受最为直接。网翎联合创始人刘宇表示,公司选择“先高轨后低轨”的产品路径,源于国内低轨星座网络尚未建成,而高轨卫星是当下“实际可用能力”。这反映出火箭运力迟滞对下游的传导效应——若发射成本居高不下,终端和服务价格难以平民化,万亿市场将难以落地。如今,发射场、供应链、资本市场的网络已初步成型,行业正等待那几次关键的首飞,为规模化星座组网按下启动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