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一场壮丽的月全食景观在夜空中上演,全国多地天文爱好者纷纷守候,见证了时隔近三年再次出现的“红月亮”奇观。在杭州城市阳台,百余名市民围绕天文望远镜和长焦相机,争相目睹这一自然现象。杭州市天文学会的会员们不仅架设了专业设备供公众使用,还通过科普讲座,向观众详细讲解月全食的形成原理以及“红月亮”的科学成因。
近年来,观星游作为一种融合天文科普与文化休闲的新兴业态,正在全国多地迅速升温。这一趋势不仅拓展了文旅消费的新场景,还催生了多样化的“观星+”模式,涵盖研学、摄影、住宿、文创等多个领域。例如,北京延庆北张庄村配备了专业望远镜和讲解员,帮助游客识别星座、了解天体运行规律;宁夏则率先打造“星星的故乡”文旅IP,在沙坡头景区观星谷,游客可以一边聆听天文老师的讲解,一边观赏流星雨。
宁夏哈巴湖生态旅游区进一步创新,建设了专业天文台和星空露营营地,并举办星空摄影大赛、科普讲座,还推出“星空音乐会”“星空晚宴”等沉浸式体验活动。而在贵州,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自投入使用并向公众开放后,相关产品销量一年内增长超过50%,成为天文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数据显示,在8月流星雨活跃期,观星主题酒店的预订量大幅上升,部分地区连续多日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整体预订量环比7月增长47%,其中宁夏沙坡头、哈巴湖等景区在8月10日至14日期间,单日最高预订量较平日增长超过300%。
在浙江,多地也在积极探索星空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杭州、湖州、衢州、丽水等地的“星空村”通过保护暗夜星空环境,开发星空农文旅项目,将浪漫星空转化为经济收益。例如,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长虹乡高田坑自然村,被认定为“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当地通过严格控制路灯照明和光污染,营造了适宜观星的夜间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带动村民增收。投资近3000万元的暗夜公园天文馆,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绍兴嵊州市长乐镇小昆村则将村庄布局按二十八星宿重新规划,废弃农房被改造成“星宿主题民宿”,并推出观星研学、天文主题餐等活动。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如今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天文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温州七都岛·鹭野星空帐篷露营地、南麂列岛观星游,以及丽水集天文观测、露营、农耕研学于一体的星空文旅度假项目,也陆续涌现出龙泉市溪头村、云和县梅竹村、松阳县三都古村落等一批“观星名村”。湖州安吉则连续三年举办长三角青年观星嘉年华,今年融合经典诗歌朗诵、沉浸式音乐舞蹈与专业星空观测,吸引数千名天文爱好者参与。
与此同时,一部由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实拍的电影《窗外是蓝星》正在全国热映。该片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朱翌冉执导。影片以神舟十三号乘组首次执行6个月在轨驻留任务为背景,通过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呈现了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航天领域涉及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科技前沿无处不在。将高科技元素的前沿成果记录并呈现出来,对于科技普及和满足公众对太空的好奇心具有重要意义。据悉,影片在中国空间站舱内以全新拍摄模式完成,片中既有前所未有的太空景象,也有许多太空生活不为人知的细节。通过在轨航天员团队与地球主创团队的协作,影片呈现出极具细腻情感、视觉震撼与宇宙哲思的独特张力。上映仅两天,《窗外是蓝星》总票房已突破1000万元,吸引众多观众走进影院,开启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