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硬件出海人才白皮书》近日发布,系统剖析了AI硬件行业的发展轨迹、市场格局及人才需求特征。作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终端,AI硬件涵盖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系统、机器人等品类,其发展经历了传统硬件、智能硬件到AI赋能硬件的三次迭代。自2023年起,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相继推出搭载大模型的终端产品,推动技术边界持续拓展。
政策层面,中国通过多项举措支持AI硬件产业升级。2024年推出的设备更新补贴政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等,为行业提供了资金与资源保障。技术驱动方面,算力需求激增、边缘计算技术突破、多模态交互升级成为主要推力,但算力能效比、数据隐私保护、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仍待解决。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4-2028年行业复合增长率将达14.35%,智能家居与可穿戴设备占据主导地位。
出海战略成为企业增长新引擎。中国AI硬件企业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本地化服务优化等优势,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市场快速扩张。雷鸟创新AI眼镜在部分海外市场的占有率突破40%,安克创新等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构建起全球销售网络。2025年第二季度,行业融资规模同比激增,但文化差异、数据合规、国际品牌竞争等挑战日益凸显。
产业链呈现明显分层特征:上游聚焦AI芯片、传感器等核心组件研发,中游涵盖消费电子、智能机器人等终端制造,下游延伸至医疗、教育、工业等多场景应用。地域分布上,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集聚了70%以上的产业链企业,形成以深圳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人才需求方面,IT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岗位占比超60%,上海、北京、深圳的平均薪资较全国水平高出35%,但高端算法工程师、跨文化产品经理等岗位仍存在较大缺口。
企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科大讯飞依托语音技术优势,在智能教育硬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龙旗科技通过ODM模式,为全球品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华勤技术则凭借规模化生产能力,在智能穿戴市场形成成本优势。歌尔股份在声学组件与VR设备领域的垂直整合,展现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型路径。
人才生态建设面临结构性挑战。报告显示,AI硬件行业招聘流程平均周期缩短至14天,但技术面试通过率不足40%。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错位,机器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等课程覆盖率低于实际需求。企业开始通过产学研合作、内部技能认证等方式构建人才梯队,部分头部企业已设立AI硬件专项奖学金,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行业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硬件性能持续突破,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成为标配;应用场景深度拓展,工业检测、智慧农业等垂直领域加速渗透;全球化布局深化,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成为竞争焦点。随着AI大模型向端侧迁移,具备本地化推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将重塑产业竞争格局,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