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小营小学的校园里,一群学生正围着一台人形机器人展开互动。孩子们好奇地提出各种问题,机器人则用流畅的语言逐一解答,现场充满欢声笑语。而在苏州太仓市博物馆,身着米白色长袍的“郑和”人形机器人同样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台机器人不仅能解答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问题,还能回应科普、文化等领域的咨询,其面部丰富的表情和仿生手臂的精细动作令人惊叹。
近期,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一系列重要进展。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获得2.5亿元大单,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最大单一合同纪录。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今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这些数据表明,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阶段加速迈向商业化应用。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位于太仓的江苏云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郑和”人形机器人,全身自由度达40个,仿生手臂能完成精细动作,面部可展现丰富表情。该公司项目总监杨茗介绍,其产品涵盖教育款、工业款、文旅款等10个款型,是市面上款型最丰富的企业之一。今年1-8月,公司销售额已达去年全年的2.5倍,文旅款机器人因广泛应用于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景而成为畅销产品。
南京阿凡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儿童伴侣人形机器人同样受到市场欢迎。这款定价5万多元的机器人集陪伴、教育与安全防护功能于一体,既能为孩子唱儿歌、讲故事,提供早教启蒙和学科辅助,又能通过人工智能检测算法监测老人意外摔倒并自动报警。公司董事长王继平表示,今年1-8月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00%,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强烈需求。
江苏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无锡蔚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曲线齿形谐波减速器,重量减轻50%、体积减小40%,大大提高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控制精度。该公司总经理顾志军认为,江苏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蔚瀚智能的产品已应用于央视春晚舞台升降单元、雅加达亚运会机械手臂等重大工程项目,并成功打入欧洲市场。
在技术创新方面,江苏企业不断取得突破。常州经开区祥明智能推进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技术开发,无锡市的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实训基地持续开展数据采集工作,用于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苏州大学与乐聚机器人携手成立的苏大—乐聚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围绕基础部件研发、控制算法开发等六大方向开展实验研究,促进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4月印发的《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对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等地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了差异化定位和布局指导。南京市提出,到2026年机器人产业总体水平要居全国前列;无锡市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无锡滨湖区正积极打造以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创新集聚区,计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举措,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
从应用场景来看,人形机器人正朝着多维度突破迈进。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江苏星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魏志刚表示,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已应用于校园、司法、政务等多个场景,并正逐步向人形机器人形态升级迭代。未来,在校园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化身“迎新向导”,为新生提供宿舍查询、报到流程指引等服务;在司法场景中,它可独立完成巡逻核验、人数清点等任务。
作为苏州智能制造新名片,魔法原子是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其人形机器人产品MagicBot Gen1(小麦)和MagicBot Z1已实现量产及交付,分别应用于工业产线、商业导览等领域。该公司工程师李明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应用场景和销售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技术上,需要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与通用性;应用场景上,全行业存在场景单一、实际创造价值尚未得到明确证明等问题;销售上,适合工业制造和家庭服务场景的产品成本较高,普及还需要时间。
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作为人类的“协作者”,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李明展望说,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目标是帮助企业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让人类从重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创新、创造等高阶价值活动,同时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生产与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