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最新报道,中国航天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国家正式启动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旨在通过主动干预技术消除潜在天体撞击威胁。该计划由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实施,采用"双伴飞+动能撞击"的创新模式,计划在距离地球千万公里级的深空轨道对目标天体实施精准偏转。
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院士透露,防御系统将由两艘航天器组成:前导观测器负责持续追踪目标,后继撞击器实施动能冲击。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单次撞击的精度局限,通过双机协同可实现毫米级轨道修正。试验目标选定为直径约120米的近地小行星,该规模天体若撞击城市群,将造成超百万平方公里区域瘫痪。
航天专家指出,小行星防御面临三大技术壁垒:其一,需将数十吨级载荷加速至第二宇宙速度(11.2km/s)以上;其二,要在千万公里级距离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其三,撞击角度偏差需控制在0.01度以内。目前全球仅中美具备深空探测器发射能力,而中国方案在远程制导技术上取得关键突破。
科学模拟显示,直径超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将引发全球性灾难:冲击波形成的陨石坑直径可达20公里,70%特大城市建筑将遭摧毁;平流层注入的50亿吨尘埃会导致全球气温骤降8-12℃,持续3-5年的"核冬天"将使农业减产80%以上。更严峻的是,直径5公里级天体即可造成人类文明灭绝,其撞击能量相当于66万枚广岛原子弹。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数据显示,太阳系内直径超1公里的潜在危险天体中,99%已纳入持续监测体系。但2024年底发现的YR4小行星引发全球警戒,这颗直径50米的天体撞击概率曾升至3%,虽最终确认偏离地球轨道,却暴露出人类文明的脆弱性。联合国随即启动《行星防御协议》,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与美国2022年进行的近地轨道撞击试验不同,中国选择在千万公里级深空实施操作。美方试验使用0.6吨航天器以6.6km/s速度撞击,而中国方案要求撞击器质量达50吨级,速度突破12km/s。这种技术代差体现在防御效能上:美式试验仅能产生微米级轨道修正,而中国方案可实现米级偏转,在百年时间尺度上足以消除撞击风险。
军事专家分析,该技术衍生应用前景广阔。深空精确制导能力可转化为太空资产保护体系,在战时具备清除敌方卫星的潜在能力。更关键的是,相关基础技术研发将带动激光通信、核热推进、智能导航等领域的突破,这些技术下放应用预计可使中国航天工业整体效能提升30%以上。
面对"技术军用化"的质疑,项目组强调防御系统的非武器属性。由于小行星轨道受太阳辐射、微流星体撞击等多重因素影响,精确控制撞击点在技术上不可行。相比之下,现有反卫星武器成本仅为该系统的1/20,任何将天体防御武器化的企图在技术经济性上都站不住脚。
据悉,首期试验将于2026年实施,目标天体选定为编号2016WP8的小行星。该天体目前距离地球约1500万公里,轨道周期2.3年。若试验成功,中国将成为首个掌握深空天体主动防御技术的国家,为人类文明构筑起最后的太空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