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近海海域再度见证中国商业航天的重要时刻——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搭载11颗吉利星座05组卫星成功升空,卫星精准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由"东方航天港"号专用发射船执行,标志着我国海上航天发射能力再上新台阶。
执行本次任务的捷龙三号遥七火箭,与8月9日成功发射的遥六火箭形成"月内双发"的壮举。两枚火箭均产自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该基地已累计完成18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15颗卫星送入太空,形成年产50发火箭的总装总测能力。这种密集发射节奏,充分展现了我国商业航天快速响应的独特优势。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捷龙三号总指挥金鑫介绍,遥七火箭在技术层面实现三大突破:优化测发控流程使自动化水平提升30%,精简箭上单机冗余配置降低15%成本,同步增强任务适应性。这些改进使火箭既能满足高频次发射需求,又能应对不同轨道的卫星组网任务。
作为我国首个海上航天母港,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沿着6公里长的航天大道,分布着海上发射技术区、星箭制造区、空天信息服务区等七大功能板块,形成"海陆空天"四位一体的产业格局。这里不仅具备火箭总装测试能力,更延伸出卫星应用、航天文旅等衍生领域。
商业航天领域的资本活力在此充分显现。当地已落地30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涵盖星箭研发、海上发射、卫星应用等全链条,吸引投资超300亿元。这种"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推动海阳从传统制造业城市向"东方航天城"加速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捷龙三号火箭连续两个月为吉利星座执行发射任务,凸显商业航天市场的旺盛需求。这种"订单式"发射模式,要求火箭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更短的准备周期。金鑫透露,型号队伍在遥六发射后立即开展状态复盘,仅用20天就完成遥七火箭的总装测试,创下新型火箭准备周期的新纪录。
从卫星制造到发射服务,从地面测控到数据应用,海阳航天产业正形成闭环生态。当地规划的航天文旅区已启动建设,未来游客可近距离感受火箭总装、海上发射的全过程。这种"产业+旅游"的创新模式,将为商业航天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