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交融,具身智能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产业格局。在近日举办的“具身无界: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上,行业专家、科研机构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一款名为莫斯(MOS)的机器人大脑系统成为焦点,标志着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迈入新阶段。
作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人工智能板块的核心专题论坛,此次活动由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主办,选址北京首钢园。论坛以“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的进化革命”为主题,聚焦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路径。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份额的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则突破82.39亿元,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具身智能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图灵的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其核心在于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智能体的自主学习与进化。经过70余年发展,这一领域已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实践,在太空探索、深海科研、医疗康养等极端场景中展现独特价值。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智指出:“具身智能的本质是感知、行动与认知的深度融合,它让机器人从‘执行指令’转向‘理解环境’。”
论坛成果发布环节,张智团队推出的莫斯系统引发行业震动。该系统创新性地融合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技术路线,突破了纯AI大模型的“黑盒决策”局限,解决了幻觉问题并大幅降低算力成本。据介绍,MOS系统具备环境感知、复杂任务规划、自主决策及多机协同能力,其决策过程透明可解释,可靠性达到军工级标准。“我们为机器人提供‘大脑’与‘小脑’,帮助本体制造商实现真正的自主智能。”张智强调,这一技术将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升级为“伙伴”。
产业协同方面,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与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区域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构建创新服务体系。采育镇凭借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结合中关村在技术转化与资本运作方面的经验,计划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集群,为技术落地提供应用场景与政策支持。
当前,具身智能正经历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的跨越。莫斯系统的发布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标杆,更通过开源生态与模块化设计降低了研发门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5G、边缘计算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具身智能有望在3-5年内实现规模化商用,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