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近日在上海拉开帷幕,这场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目光。多家科技企业集中展示了AI眼镜领域的最新成果,包括具备实时翻译、动态投影、高清拍摄等功能的创新产品,标志着智能穿戴设备正从单一功能向全场景交互迈进。
蚂蚁集团在大会期间发布全球首个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成为行业焦点。该框架通过开放金融级安全能力,构建起涵盖安全认证、智能交互、跨设备连接的底层支撑体系。蚂蚁集团大安全CTO陈亮在发布会上强调,gPass的核心价值在于为AI眼镜向“个人超级助手”演进提供可信基础设施。
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副教授喻纯指出,当前AI眼镜仍面临硬件算力瓶颈与软件生态碎片化的双重挑战。中低端产品普遍存在存储空间不足、动态应用加载困难等问题,导致复杂功能难以实现。行业在芯片选型、系统适配上的分散性,进一步加剧了服务深化的难度。“现有功能多停留在基础交互层面,与智能手机存在显著差距,服务潜能亟待释放。”
针对这些痛点,gPass技术框架通过三大核心能力构建解决方案:在安全层面,采用端到端加密与设备双因素认证技术,确保用户身份与数据传输的双重安全;交互层面,集成生物特征识别与行为模式分析,实现无感化操作验证;连接层面,通过时空感知引擎支持多智能体协同交互,为场景化服务提供可能。
技术适配性方面,gPass已实现Android与RTOS双系统芯片级安全方案的兼容。陈亮透露,该框架已与Rokid、小米、夸克、雷鸟等品牌展开合作,首批应用场景聚焦“无感支付”功能。用户通过简单凝视即可完成交易验证,未来将逐步拓展至文旅导览、医疗咨询、交通出行等高频场景。
对于行业未来走向,陈亮明确表示蚂蚁集团不会涉足硬件制造。“gPass的定位是行业加速器,我们更关注通过技术赋能推动生态共建。”他同时指出,当前技术突破仍集中在摄像头变焦优化、声纹识别抗噪等细分领域。针对用户反馈的公共场景语音交互尴尬问题,团队正与产业链伙伴共同研发虹膜识别等替代方案。
作为长期佩戴传统眼镜的用户,陈亮以亲身经历指出舒适度对市场普及的关键影响。“现有AI眼镜的鼻梁压迫感是重要痛点,我们期待轻量化产品的出现。”对于技术演进周期,他预测从基础工具到全场景数字交互终端的转变可能需要五年时间,“但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这个时间表存在提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