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餐饮之间的预制菜争议持续发酵,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广泛讨论。9月12日晚,罗永浩通过多平台直播回应风波,明确表达支持预制菜行业发展但反对信息不透明的立场,呼吁建立更清晰的消费标准。
直播中,罗永浩展示多家媒体对西贝门店的实地调查资料。画面显示,西贝开放厨房后,其冰箱内存放大量标注"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的预制食材,包括保质期18个月的去骨黄花鱼鱼柳、儿童餐牛肉酱等产品。其中,海鲈鱼配料表含三聚磷酸钠、柠檬酸钠等添加剂,虽符合国家规定,但与消费者对"现做"的预期存在明显落差。
价格争议成为直播核心议题。罗永浩以西贝"古法呛面馒头"为例,指出其21元的售价远高于全家便利店1.5元的红糖馒头和路边摊1元的普通馒头。他进一步对比:米其林两星餐厅"鲁上鲁"的胶东酱黑猪肉海参包子售价28元,黑珍珠一钻餐厅大包子16元,强调"西贝可能是预制菜餐厅里定价最高的"。
在讨论行业标准时,罗永浩特别提及老乡鸡的分类标注模式。该品牌在菜单上明确区分三类产品:绿标为"餐厅现做的生鲜生切生调",半预制为"中央厨房加工外采,现场再操作",预制为"中央厨房全部做好,加热即可"。他呼吁餐饮企业效仿这种透明化做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针对预制菜定义模糊的现状,罗永浩援引人民网2022年数据指出,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已超80%,十大连锁品牌均依赖中央厨房。他强调,在国家标准出台前,应以消费者常识为判断标准:"传统餐饮应当天采购、当天烹饪,而非使用保质期数月的产品"。
直播尾声,罗永浩发出公开倡议,邀请法学和预制菜领域专家参与播客节目,共同探讨立法推动行业规范化的可能性。他提出,在国家标准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应主动建立内部标准,避免用复杂定义误导消费者。这场争议折射出餐饮行业转型期的矛盾,也凸显消费者对品质和透明度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