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预制菜定义的争论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主角是知名企业家罗永浩与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这场风波不仅让双方陷入舆论漩涡,更将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的透明度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的一条微博。他公开批评西贝餐饮使用预制菜却定价过高,直言这种行为“令人恶心”,并呼吁强制餐饮企业标注预制菜信息。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将西贝推至舆论中心。
作为拥有近400家门店的连锁餐饮巨头,西贝的回应堪称强硬。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否认使用预制菜,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与此同时,西贝推出“罗永浩同款菜单”,开放后厨参观,试图通过透明化操作自证清白。这一系列操作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双管齐下:既维护品牌声誉,又借势打造创始人IP。
面对西贝的反击,罗永浩选择正面硬刚。他在24小时内连发20余条微博,不仅设置转发送iPhone活动,更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甚至专门开设直播专场讨论此事。这场隔空对战迅速升级为全民参与的社交媒体事件,相关话题长期占据热搜榜首。
随着争议扩大,西贝遭遇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消费者涌入门店后厨探查,翻查企业过往声明,甚至攻占官方社交账号评论区。原本旨在自证清白的“透明化”举措,反而成为公众审视的焦点。有网友指出,西贝展示的浓汤宝、预包装汤底等食材,恰恰印证了预制菜的使用。
这场争论的核心,实质是消费者与餐饮企业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根据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中央厨房集中加工的菜品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但消费者显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只要不是现切现炒、端上桌还冒着热气的菜品,都可能被归为预制菜。
这种认知错位在餐饮行业普遍存在。中国烹饪协会2022年制定的团体标准将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但消费者更关注的是“是否现做”这一直观感受。某市场调研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属于欺诈行为。
西贝的困境恰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当企业拿着行业标准自证时,消费者却用更朴素的标准衡量:愿意为现炒菜品支付溢价,但绝不容忍花高价吃加热料理包。这种心理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任何试图模糊边界的行为都会遭遇集体抵制。
对比其他餐饮品牌的应对策略,差异立现。某连锁快餐品牌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比例,反而赢得消费者理解;而坚持“现做”定位的品牌,则通过透明厨房和厨师展示强化认知。这些案例表明,在预制菜问题上,隐瞒比使用更危险。
当前争论已超越个案范畴,折射出餐饮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中央厨房模式在提升效率、控制成本的同时,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成为所有餐饮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这场风波中,西贝或许只是撞在枪口上的典型,但整个行业都需重新思考:工业化餐饮时代,如何守住那口“现炒的锅气”。